激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新动能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本文转自:苏州日报

“强引擎—全链条—专题式”教学模式成效初显

激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新动能

《苏州日报》2025年05月13日 A05版

  □苏报记者 袁艺 祁海琳

  近来,苏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断迈进,从校馆携手到教研创新,“强引擎—全链条—专题式”教学模式成效初显。

  “思政一体化”建设纳入“书记项目”

  日前,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在苏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上,正式被授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实践基地”称号,标志着集团在构建全学段思政育人体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次授牌既是对集团‘跨区域、跨省际、跨学段’创新教学探索的高度认可,更是新时代赋予初中学段‘承启贯通’的使命担当。”集团党委副书记、总校长倪凯健说。近年来,集团党委将“思政一体化”建设纳入“书记项目”,形成“党委统揽—支部攻坚—党员示范”工作体系。通过创新实施“党建+教研”融合机制,由党员骨干教师牵头开展“党员名师思政示范课”系列活动,辐射带动相关成员校形成“组织共建、课程共研、资源共享”的一体化育人生态,真正实现“党建引领方向,思政铸魂育人”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将党建优势转化为育人动能。

  立足“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内外协同”的思政一体化建设理念,集团以苏州市“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课程思政创新实践研究》为统领,联动《价值观育人:初中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研究》《“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实施路径》等课题,构建“学段衔接—学科融合—知行合一”的立体化研究框架。

  作为三个课题的领衔人,集团副校长黄娟带领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发各学段思政课程资源,形成“目标分层、内容互补、评价贯通”的一体化课程资源体系。在实践层面,提出“三阶螺旋”育人模式:以价值观启蒙为基础的小学“感知层”、以案例探究为核心的初中“理解层”、以思辨创新为导向的高中大学“践行层”,如紧扣“中医药文化传承”“科技自立自强”等主题,实现思政教育“目标进阶、认知迭代、素养提升”的有机统一。

  依托“教学·研究·实践基地”,学校联合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高校,以及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等成员校,打破学段壁垒,共建共享资源。通过“竹园教育联合体”等跨学段教研活动,推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思政课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以“一体化”思维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让思政课更有温度、更有力度、更有深度。

  “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纲,铸牢‘党建链’、贯通‘育人链’,用红色基因熔铸全学段思政教育灵魂,以‘组织联建强根基、课程联研把方向、资源联享聚合力’的实际行动,交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精彩答卷。”集团党委书记孟照顺说。

  大中小学生共上生态实景思政课

  日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苏州市东山中学、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在江苏省洞庭山矿泉水集团公司水文化馆开展“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教学活动。来自三所学校的60名学生同上一堂《关爱生态 你我同行》思政课。

  在大中小学思政教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首先来到水文化馆进行现场学习,沉浸式了解水文化知识,还参与了水文化知识互动游戏,品尝了洞庭山水厂自产矿泉水。同学们通过现场教学,真切感受到了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感悟到青少年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的责任和使命。

  参观后,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党支部书记张红梅给在场的师生带来现场思政课,她从江南水文化讲起,进而详细阐述“两山理念”。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代表分别讲述自己对水文化的认识,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期待。最后,张红梅倡议大家,要积极争当生态道德涵养者,深植价值根基;争当生态文明理念践行者,勇作表率;争当生态道德高标引领者,对标奋进。

  此次活动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校地企党建创新联合体示范引领,在江苏省洞庭山矿泉水集团公司建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来,组织开展的一次“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教学展示。今后,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进一步发挥党建创新联合体在资源整合、平台共享、协同创新等方面的作用,聚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衔接、师资共享和实践协同,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服务功能,聚力打造全链条育人新范式,有效推动学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谱新篇。

  链接

  青春接力公益实践

  苏大开启“信仰公开课”

  苏报讯(记者 刘欣雨 通讯员 张凯丽 于雅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志愿服务,无私奉献,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近日,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在炳麟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开启了一堂以“破茧·追光·越界:从校园到社会的公益成长密码”为主题的“信仰公开课”校级示范课,通过主题分享、案例解析、互动交流,生动讲述苏大学子的公益实践故事,共同探索“Z世代”大学生的公益实践新模式。

  “学弟学妹们,大家认为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核心区别是什么?”江苏省首批高级“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苏州金螳螂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徐嘉,作为校友与学院成长陪伴德政导师,为同学们带来一堂精彩的思政课。她以苏大“惠寒”项目为例,带领同学们思考从“单向输出”到“赋能乡村教育生态”志愿者支教模式的迭代;通过公益慈善基金会“千人工匠”品牌项目,分享SWOT分析优化公益项目,实现“鱼渔”两相授的探索。深耕公益事业十余载,徐嘉坦言,“公益不是象牙塔里的自我感动,而是连接个体价值与社会需求的‘桥梁’。”

  “始于热爱,成于匠心,毕业后我将公益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从学院“青茶支教”实践团队长到全职公益人,2023届本科毕业生陈思楠将心得娓娓道来:“我负责的PEER友毅思校园可持续行动计划面向湖南、广西、贵州等地的县中学生开展,旨在提升县中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及行动能力,至今已有2000余位学生完成可持续行动挑战。”她心怀赤诚,聚光成芒,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用行动刷新着公益方式。

  将“小我”融入“大我”,公益是青年践行“人民至上”的生动课堂,是青年参与全球治理的“温柔力量”,是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的“志之所趋”。目前,苏州大学正深入推进“铸魂逐梦”工程,积极落实“走进百城千村万户”等实践育人品牌项目,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人人公益 人人向善”的文化氛围,正如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忠在致辞中所说:“希望同学们能够走出象牙塔,走进烟火气,在实践中解民生、治学问、练本领、长才干。”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