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让还能赚几百万,不转血本无归,零食量贩店转让潮来了?

量贩零食店从“补贴造富”到“击鼓传花”,短短五年。对创业者而言,量贩零食店不再是十拿九稳的快速致富神话,而是一门需要精益运营、极具耐心的艰苦生意。

“转让潮”来袭

在激烈的内卷和利润稀薄的双重挤压下,量贩零食行业近段时间出现了一波“转让退场潮”。部分嗅到危险气息的早期加盟商选择及时止盈,试图把手中的店铺高价出售给后来者,“转让就赚几百万”。反之,那些高价接盘的新晋加盟商则大多陷入骑虎难下的境地,“不转让就等着烂在手里”。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如今业内流行的做法是:一家店待转时,转让费通常定价为该店在当前行情下未来两年的利润总和。举例来说,如果一家零食店现在每月净利2万元,卖家可能会开口要价40-50万元的转让费。更有甚者会为了抬高要价而刷单,把店铺营收数据做得漂漂亮亮,以此蒙蔽涉世未深的接盘侠。

“至于市场未来下滑的可能?这不是他们考虑的事,接盘者只能自求多福。”他说。对于卖家来说,只要有人接手,自己便成功套现离场,实现纸面利润变现;而买家接过来的,很可能是一块外表光鲜、内部亏损的烫手山芋。

实际案例并不鲜见。在一些加盟商交流圈里,早有人把这种倒买倒卖戏称为“二道贩子生意经”:开店赚消费者,关店赚接盘者。

一位资深加盟商表示,有些同行开店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大业绩后高价转手,“比辛苦经营几年赚的钱还多”。反观那些接盘者,多半难逃亏损命运:接过招牌改头换面,发现周边早已市场饱和,营收不及预期,只能再想办法寻下一个接盘者,或干脆关门止损。

一时间,零食店开张一两个月就挂出“转让”告示的现象屡见不鲜 。社交媒体上,到处可见类似帖子:“XX零食量贩店忍痛转让,地段好客源稳定”“接手即可盈利”等等。这些广告词背后,往往隐藏着前任店主难言的苦衷和迫切脱身的渴望。

一家购物中心内的零食店店员表示,短短一年内自家门店已经换到第三任老板了。第一任老板是早期加盟商,靠转让费大赚一笔走人;第二任苦撑了一阵亏损累累,不得不贱卖给现在这位。

“前脚张三走,后脚李四来,再过几个月又换王五。”这样的故事在全国各地上演,折射出行业的集体躁动和退烧:早期赢家纷纷套现离场,剩下的接棒者却发现好日子一去不返。在“击鼓传花”的游戏中,最后接棒的加盟商往往难逃“人财两空”的结局。

曾经的“躺赚”

不过,局面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的。

2019年,“零食量贩店”的风口刚刚兴起,一批嗅觉敏锐的创业者率先入局,享受到了行业红利带来的高额回报。

一位某零食量贩品牌的首批加盟商表示,“彼时,总部的人手把手教我们开业搞促销,进货价也给了很大折扣。”在厂商补贴和模式红利的加持下,一家200平方米门店日营业额经常过万,毛利率接近20%。扣除房租水电和人力成本,每月净赚数万元,不到10个月就收回了最初近百万元的投资成本。

与前述人士类似,另一加盟商同样赶上了早期的好光景。2020年,他在老家筹资开出一家零食量贩店。当时品牌方对加盟商要求并不高,启动资金只需六七十万元,店铺装修、货架陈列都有成熟模板 。更诱人的是品牌方给出的业绩预期:平均日营业额1万-1.5万元、毛利率18%左右。

他表示,早期加盟商堪称品牌扩张的头号功臣——大家出手阔绰,拿出近百万元真金白银盘下黄金铺面,在下沉市场攻城略地,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回本,随后继续加码开新店。有的“大佬”甚至一口气开出十几家店。厂商补贴、模式红利和低成本,共同造就了这批先行者“躺赚”的财富神话。

彼时的生意经看似简单粗暴:加盟一家量贩零食店,依托品牌方的供应链和补贴,加上新奇业态自带流量,就能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吸引大批爱买便宜零食的年轻人。事实也证明,在2019-2021年的高光时期,零食量贩店俨然成为暴利生意的代名词。早期入局者中,不乏开店不到两年就转手退出、净赚数百万转让费的案例。

“最夸张的是我们圈子里有人转手一家店,光转让费就赚了一两百万”,他透露说。正是这些造富神话的流传,吸引了越来越多怀揣致富梦的人前赴后继,把零食量贩店当作一夜暴富的捷径。

然而,繁荣表象的背后早埋伏着危机的种子。

“以前一年不到就回本,如今回本周期到了两年甚至三年”,一位加盟商透露,2021年前后赵一鸣零食开店成本虽然高,但因市场红火回本极快;而现在,即便品牌方推出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将建店成本压低到70-100万元左右,加盟商的利润却被上涨的房租和高昂的转让费侵蚀殆尽。更糟糕的是,好地段的铺面早被一扫而空,新人想找到低租金、高客流的店址越来越难。

一位湖南加盟商经营着多家零食店,他在抖音直播中展示的经营数据显示:截至4月中旬,平均每家店月毛利仅2.9万元,勉强持平甚至覆盖不了房租、水电和人工成本 。据他透露,现在一家店每月营业额达到二三十万都不一定赚钱——各种折扣促销下,辛辛苦苦忙活半天,一分钱没赚到不说,反而贴进去不少,最后沦为给品牌方和房东“打工”。

更惨的是那些高位接盘的新玩家。2023年中,一位90后创业者抱着一腔热情加盟了零食量贩店。但短短几个月内,店铺附近冒出多家同类零食折扣店。客流下滑、库存积压、成本居高不下,现金流迅速告急。开张才几个月,他就不得不黯然挂牌“旺铺转让”。

他的遭遇并非个例——打开小红书、抖音,搜索“零食店加盟”,评论区里亏钱出局的吐槽比比皆是 。曾经看起来前景无限的生意,如今让一批追梦人“血本无归”。

2022年,可以说是量贩零食行业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这一年开始,市场上同质化的零食折扣店遍地开花,客流被严重分流,而疫情后的消费疲软也限制了增长空间。在增量见顶、存量厮杀的残酷背景下,各品牌疯狂扩张时期的“红利”迅速消退。回本周期一拖再拖,很多2023-2025年入局的新人别说赚钱,连本钱都难保。

“熬下去,看不到头;退场吧,投入的几十上百万可能血本无归。这门生意留给新玩家的,似乎是一道无解的难题。”前述人士表示。

品牌方“下场”

与加盟商而言,更难的是,在本就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方选择“下场”,甚至不惜与加盟商争利。

在量贩零食赛道的你追我赶中,如“零食很忙”“赵一鸣零食”“来优品”等头部玩家为了抢占市场,各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层出不穷,最具争议的莫过于部分市场存在的“直营插店”现象。

所谓“插店”,是指看到同行门店生意火爆,便紧挨着开一家面积更大、装修更好的直营店,以此来分流对方的人流和营业额 。这一招常被用于品牌对垒:你加盟商生意好,我就派直营店插过去抢客。然而,同行恶性插店的直接后果就是一条街上两虎相争,鱼翁难渔——双方门店利润都被摊薄,如果本就人流有限,后来者插店也难有胜算 。

不仅竞争对手间互相插店,就连同一品牌内部也在不断“加密”门店。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如今各大品牌几乎都放弃了原先承诺的商圈保护政策。

“以前说500米范围不再开第二家,现在谁还看这个?只要看到一个铺面月流水能做到60万,你就可以在旁边再开一家,哪怕都是和自己是同品牌的也无所谓,大家分流后还能有得赚。”一位从业者说。

在这种思路下,2023年以来,不少品牌在实际操作中默许甚至主动推动门店越开越密集。对于品牌方来说,多开店就多一份市场控制力和加盟收入;但对加盟商而言,等于自家后院起火,商圈独占变成了官方竞争。

与此同时,价格战也卷无可卷。过去,新店开业打折是循序渐进,从9折、8折一路卷到6.6折、4.8折;现在干脆一开业就是4.8折血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以安徽市场为例,赵一鸣零食与万辰集团旗下的“好想来”(由来优品等品牌合并而成)为了争夺当地份额,大打补贴战:双方最新的加盟政策都祭出“六个0”优惠(0加盟费、0管理费等),并声称对竞争门店给予“公司全力支持”的补贴,包括不计代价打价格战。

在这种你死我活的竞争下,同城对手甚至上演“关店复活赛”——有报道称,好想来在马鞍山曾同日新开5家店,而这5家店竟是去年与赵一鸣大战中关门歇业的旧店重新包装上阵 。可以说,各路玩家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惜反复烧钱厮杀。

头部品牌此举看似是“真金白银”在护市,实际上却在瓦解整个加盟体系的根基。这种内部竞争和内耗,正在摧毁加盟模式原本的信任基础。正如一名加盟商所说:“加盟又不是追星,你得让加盟商赚钱,他才跟你干。不赚钱自然就一拍两散。”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品牌还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手段:直接“挖角”对手加盟商,鼓励他们“翻牌”易帜 。所谓翻牌,即说动对方加盟店改换门头成为己方品牌。

据知情人士透露,有品牌内部人员会主动劝说经营不善的加盟店倒戈,“拿对手的补贴回血”。这一系列操作使得加盟商更像是任人摆布的棋子:生意好时,可能突然旁边冒出自家或对手的直营大店抢客;生意差时,连总部都暗示你改投到他人门下。表面上看这些“直营插店”、价格补贴等竞争手段是在扩大市场份额,实则将加盟商的忠诚度和积极性消耗殆尽。

如今,零食量贩赛道正步入深度洗牌期。加盟商生死两难,品牌方进退维谷,整个行业亟待找到新出路。

从数据看,量贩零食的市场规模仍在攀升,2024年达到1040亿元,2027年有望突破1500亿元 。这意味着消费者对平价零食的需求依然旺盛,赛道本身并非没有前景。问题在于,目前的打法难以为继:粗放扩张驱动下的低价模式,带来了极度分散的渠道和近乎惨烈的内部竞争。

展望未来,零食量贩店这股热潮可能逐渐退去表面的浮华,回归商业本质:提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和价值。而整个食品饮料行业的渠道格局,或许也将因为这场大浪淘沙而变得更加多元和健康。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