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九年,国内“零添加”酱油领军企业千禾味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禾味业)交出了最“冷”成绩单。
4月15日,千禾味业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千禾味业实现营业收入约为30.73亿元,同比下滑4.1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5.14亿元,同比下滑3.07%。
图源雪球
光大证券认为,由于2023年同期高基数、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公司主动进行战略调整,致使千禾味业2024年业绩承压。
千禾味业营收利润双降的颓势延续至2025年一季度,营收降幅进一步扩大至7.15%,一季度经营压力进一步凸显。最新财报显示,千禾味业实现营业收入约为8.31亿元,同比下滑7.1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61亿元,同比略增3.67%。
目前调味品市场竞争激烈,千禾味业面临海天酱油等巨头的挤压,叠加“零添加”标识禁用带来的品牌压力等,千禾味业发展愈加艰难。如何摆脱对“零添加”标签的依赖,似乎成为其破局的关键。
酱油、食醋两大核心产品营收增长承压
千禾味业成立于1996年,2016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高品质酱油、食醋、料酒、蚝油等调味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酱油、食醋是其核心业务板块。
从2024年数据来看,千禾味业酱油业务表现引发关注,其营业收入约为19.64亿元,同比下滑3.75%;销售量约为45.32万吨,同比增长1.27%。在收入结构中,酱油业务作为核心,占比高达63.91%,主导地位显著。然而,销量上升与收入下降形成鲜明对比,华创证券研报对此进行分析,指出千禾味业酱油产品价盘下降明显,降幅达5%。
此外,作为重要利润增长点,食醋品类的持续承压似乎逐渐成为其整体业绩的拖累。2024年食醋品类销售量约为11.46万吨,同比下滑9.5%,实现营业收入约为3.7亿元,同比下滑12.52%,降幅大于酱油,这也是上市以来食醋品类首次收入下滑。
图源千禾味业官网
同时,渠道端也呈现出隐忧态势。2024年末千禾味业的经销商数量分别为3316家,较2023年末净增66家,但到2025年第一季度末下降至3282家,经销商数量减少34家。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表示,调味品企业最终还是要以差异化定位才能形成品牌的护城河。一方面,可从产品创新入手,研发独特口味或功能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优化渠道布局,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高市场覆盖率,以此提振业绩,打破困局。
失去“零添加”光环的千禾味业,又将何去何从呢?
凭借“零添加”概念从区域品牌逆袭为行业黑马的千禾味业,如今在营收利润双降的困境之下,又迎来了更严峻的挑战。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这项规定将从2027年3月16日开始执行。
千禾味业作为“零添加”概念的早期倡导者,2008年推出首款零添加产品,其核心标签“千禾0”如今面临着品牌重塑压力。尽管公司表示将配合新规,但过渡期内如何平衡营销策略与合规性成为关键挑战。
海天味业陷入“双标”风波时,千禾味业凭借“零添加”上位,然而上个月千禾味业同样因“零添加”问题上陷入信任危机。
起因是《消费者报道》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了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检测结果显示,12款零添加酱油检出镉,7款检出总砷。其中就有千禾 “零添加”酱油检出微量镉,虽未超标,但与千禾0商标形成认知冲突。
随后,千禾味业发布说明表示“千禾0”是公司的注册商标,设立初心是为了对零添加产品做区别,便于广大消费者选购。但是,这一解释并未完全平息消费者的疑虑,消费者品牌信任度出现动摇,股价连续四日暴跌,市值蒸发近10亿元,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
在整体业绩承压的背景下,持续发酵的“零添加”市场争议及国家新标准对“零添加”标识的禁用规定,都让千禾味必须重新审视未来的发展道路。
据华创证券分析,千禾味业2025 年全年营业收入有望前低后高、渐进改善。2024年下半年来,一方面竞对挤压力度加大,另一方面千禾味业主动推进调整,间接导致报表降速明显,但好在千禾味业守住内在经营质量,渠道体系、产品体系、库存管理等环比均有一定优化。3月舆情事件扰动,或再影响经营节奏,千禾味业已积极回应相关事项,表示会尽快按新规要求执行,期待后续调整进一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