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衡水日报
蛋白桑。 何铁锁 摄
本报讯(何铁锁)日前,武邑县农业农村局今年试点的“蓖麻蚕种养殖盘活农村闲置资源”项目正式拉开帷幕。何家村等村庄的村民们抢抓农时,在河坡、道边、闲置宅基地等闲荒地上种下杂交蓖麻种子。此次试点涉及三个乡镇五个村,实验种植蓖麻70余亩。
此前,圈头乡史油坊村利用闲置宅基地和边荒地种植蛋白桑、养殖桑蚕,成功盘活闲置资源,大幅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典型范例。该局总结借鉴史油坊村的宝贵经验,与北京中蛹建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进蓖麻蚕种养殖项目,探索出一条“公司+村集体经济织+农户”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蓖麻具有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的特性,对土地质量要求较低,这使得闲置荒地、宅基地等原本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更让村民们放心的是,蓖麻子、桑蚕茧均由合作公司合同回收,解决了销售的后顾之忧。在生态效益方面,蓖麻同样表现出色。它不仅能够减少水土流失,还能有效减轻杂草生长,遮蔽裸露地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据测算,蓖麻种植成功后可养蚕300多盘,预计实现综合效益50多万元。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更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让武邑县的乡村大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