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安阳,刘女士来到银行准备提取自己的20万元存款,然而在与银行工作人员聊到资金用途时,她却支支吾吾,这引起了银行工作人员的警觉。
回答大额取款用途 女子闪烁其词
事发当天上午10时左右,刘女士来到一个银行网点,准备提取前一天预约的20万元存款。在办理业务过程中,银行工作人员按照相关规定向她询问取款用途,刘女士表示这笔钱将用于给孩子购置婚房,然而在接下来的交流中,银行的工作人员却发现了不对劲儿的地方。
工作人员感觉到刘女士的回答存在疑点,在之后的沟通中,刘女士神色也愈发紧张,所回答的问题也是漏洞百出。
凭借平时工作中的反诈经验,银行工作人员判断刘女士很可能遇到了电信诈骗,当即拨打了110报警。接到警情后,辖区民警迅速赶到现场,然而面对民警的询问,刘女士表现得异常抗拒,拒绝配合调查。
在查看刘女士的手机时民警发现,她手机里有一名网友一直在指导刘女士如何在取钱时编造理由,以及取完钱后如何把钱转交给这名网友,民警判断,对方很有可能是骗子。然而此时的刘女士情绪越来越激动,民警只好一方面联系她的家属到场,另一方面耐心安抚她的情绪,并结合以往类似的诈骗案例详细剖析诈骗手法。经过近4个小时的劝说,刘女士逐渐醒悟,意识到自己险些陷入电信诈骗的陷阱。
陷投资骗局 理财群里被骗子包围
经过调查警方了解到,刘女士遭遇的是一起投资骗局。她在网上结识了一名自称私募基金经理的人员,对方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诱导她加入所谓投资理财群,而群里的人除了刘女士之外全都是骗子。
据了解,刘女士自前年退休后,一直对股票投资颇为关注。今年3月初,她在网上结识了一名自称私募基金经理人的网友。对方声称自己从几千元起家,通过股票投资积累了百亿身家,这番经历让热衷理财的刘女士心动不已,当即添加了对方好友。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刘女士对这位“投资高手”的理财能力深信不疑。对方在群里展示出的精准市场预判和持续的高收益,让刘女士彻底放下了戒心。在反复权衡后,她终于下定决心,将辛苦积攒的20万元积蓄全部取出,准备跟随这位所谓的“理财专家”大展拳脚,期待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
据警方介绍,犯罪嫌疑人往往通过精心打造人设实施犯罪,常见伪装身份包括理财顾问、退役军人、公职人员等。此外,作案手法也极具迷惑性,初期通过高频次日常问候、情感关怀等手段快速建立信任,待关系升温后,便以“高回报理财”“内部投资机会”“稳赚不赔”等话术诱导受害人转账。
据警方介绍,此类骗局往往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和诱惑性,被害人很容易被诈骗分子所承诺的高回报所吸引,对此,警方提醒,在网络交友过程中,一定要仔细甄别对方的话术,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