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公证提存,为预付款戴上“紧箍咒”

  作者:任冠青

  “一开始心里也没底,听了介绍说,我们的钱放在公证处,按月结算给游泳馆,这就有一些保障了。”近日,上海市长宁公证处协同科技公司搭建的预付资金监管平台实效,引发社会关注。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该平台自2024年7月起正式搭建。“提存”是公证法规定的一种资金监管的法律工具,消费者支付的预付资金由公证机构监管,商家提供约定服务后,以月结方式划付至商家。简单来说,公证提存就是在消费者与商家之间插入一个可靠的中间环节,成为预付资金的有力监管方。

  一直以来,在健身、线下教培、美容美发等行业,商家携预付款跑路,都是困扰无数消费者的“老大难”问题,以至于每年3·15晚会上,“预付式消费陷阱”已然成了常客。

  困境在于,一方面,不少商家热衷于“长线收费”,以价差明显的阶梯式收费模式,吸引消费者预付一年甚至几年的费用;另一方面,这些预付款却缺乏有力的监管保障。不管是商家主观意愿上蓄意卷款跑路,还是因盲目扩张、经营不善等问题导致资金链断裂,一旦商家突然闭店,别说追回预付款,就连能否联系到商家都是未知数。长周期、高难度的维权路径,使得不少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白白蒙受损失。

  当这类套路逐渐普遍化,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也会因此削减。一些消费者虽然存在健身、培训等需求,但考虑到动辄几千上万元的费用可能不翼而飞,便会陷入“需要、想要,但不敢付费”的纠结状态。长此以往,就会抑制正常的消费需求释放,侵蚀社会信任的基石,并波及诚信经营的商家。

  就此而言,推动公证提存,直击了破解“预付款困境”的关键点,既从源头为相关商家戴上“紧箍咒”,使其无法随意挪用预付款项,也以安装资金“防火墙”的方式,减轻了消费者的内心疑虑,使其付费时更加安心。

  根据报道,如今公证提存还成为商家信用的“金字招牌”。当地一家游泳馆的经营者介绍,前来办理会员卡、私教课的顾客,只需扫描牌匾上的二维码,即可进入监管平台,线上签订服务合同。引入公证提存增加了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度,据估算,这为游泳馆增加了20%左右的客源。

  近些年,堵上预付费模式的风险敞口,尽量将监管前置,已成社会共识。将于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就明确了经营者提交消费合同文本、消费记录、金额等证据的责任。如果经营者控制了上述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交,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主张认定争议事实。而通过新技术的赋能,在监管平台上,每一笔消费都可以通过区块链记录,任何一方单方面无法篡改,从而成为有力的证据材料。

  目前,公证提存模式仍在试点阶段,其效果还有待继续观察,相关功能也需要不断完善。比如,对于违约责任如何划定、退款时如何划扣手续费等具体实操问题,就有必要在监管平台上有所体现。此外,有关如何厘清不同部门的职责、如何防止过度管理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明确。但无论如何,通过设立监管平台的方式,对预付资金进行有针对性地管理,都有助于清理捐款跑路的乱象,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有效提振消费。

  所有的诚信交易,都只能建立在法治的基石之上,只有不断细化规范、持续调整,才能真正清除管理的灰色地带,构建起多方共赢的消费生态。(任冠青)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