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的账期,不应成为扼杀创新的绳索

文 | 雪豹财经社,作者丨瀚星

中国人自古讲究“落袋为安”,钱只有放进自己的口袋里,才算是实际收益,企业经营也不例外。账款能够及时“落袋”,是企业现金流健康的前提之一。

但近些年来,因账期过长而引发的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案例频现。

账期,是指从供货商供货到零售商付款的时间周期。供货商希望账期越短越好,这样可以迅速回笼资金,支持持续生产。

双方地位对等时,合理的账期可以让钱和货更加高效地运转;但当话语权失衡,账期便成了双方博弈的武器。一些体量较大的企业,甚至将账期延长到数月甚至半年以上。

电商平台出现后,平台成了大零售商,尤其以自营电商模式为主的平台,更多地扮演了传统零售商的角色。平台企业较线下零售,波及商家的范围更广、影响程度更深,大型平台玩弄账期游戏,商家愈发苦不堪言。

超长账期,已经成为中小企业不可忽视的隐性经营成本,甚至导致企业经营困难。消除这一行业痼疾,迫在眉睫。

时间就是生命线

对中小商家而言,现金流就是血液,时间就是生命线。

2022年,小有名气的蓝牙耳机代工厂库珀电子,因大量成品积压和跨境卖家拖欠货款,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被迫停产并解散全部员工。

2024年,有500万多粉丝的头部网红女装品牌“少女凯拉”跑路,200多名供应商被拖欠共计3000多万元货款。而压垮少女凯拉的原因,既有高退货率和高库存带来的经营风险,也叠加了电商账期长、回款慢导致的现金流压力。

账期问题由来已久。早年间就有国内电商品牌某精油品牌创办人向平台声讨账期过长的问题。也有国产电脑品牌因担心平台账期拖长,宣布退出当年的618。

公开资料显示,电商平台对商家的账期通常是3~60天不等。消费者过多长时间确认收货、平台什么时候把钱打给商家,都会影响账期的长短。

在一些特定的时间节点,库存和账期的“双杀”,往往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经营数年甚至十数年的电商商家、代工厂、供货商,会在面对价格竞争激烈、退货率高企时选择停止经营、批量“撤退”。此前,有自营电商平台因延长15天账期,引发平台供货商集体不满。

但在多数情况下,中小商家与供货商还是会选择妥协。大平台流量高、出货量大,是商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不掌握话语权的中小企业往往只能接受平台给出的账期。

在大型商超、零售实体、汽车等线下实体零售和制造业中,账期过长的问题同样普遍存在。

企业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库存是供应链上的三大基础资产。据CIC灼识咨询,自2019年到2023年,企业应收账款是三大基础资产中增速最快的,复合增长率超过10%。

由于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对资金迅速回笼的需求高,一种供应链金融的新业态由此衍生出来:借钱给中小企业,帮它们维持现金流,撑过账期。但借款本身也会产生额外的利息支出,治标不治本。还有一些大企业利用供应链金融工具,对急需现金流的供应商进行扣点结算,此类“恶生意”进一步侵蚀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

尤其在当前的行业环境下,国内中小商家面临更严酷的竞争,现金流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商家普遍有缩短账期的需求,这不仅关乎利润,更关乎生死。

被滥用的“信用贸易”

金融学的第一课通常会提到一个概念:时间成本。货币的价值不仅由其面值决定,也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变化。换句话说,今天的100元,并不等于明天的100元。

账期的本质是对于资金的占用时间。占用时间越长,资金产生的收益越多,而在供应链中话语权较强的一方往往能够通过更长的资金占用时间来获益,但这也违背了账期诞生的本意。

账期最早源于零售行业的“信用贸易”。

不同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近现代贸易涉及的金额巨大,一次性结清费用对一些进货量大的零售商而言变得难以实现。因此,供货商会先进行供货,并允许零售商在未来某一时间结清货款。

例如,零售商可以在出售一部分商品并获得收益后再与供货商进行结算,这样既能节约资金,方便现金流周转,又能降低风险。

早期的信用贸易会要求零售商支付一定比例的定金,并在账期规定时间内结清全部货款。但随着大型零售商出现,品牌背书开始取代定金支付,大企业可以直接向供货商拿货,账期的周期也越来越长。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全球性的大型跨国零售企业通过延长账期,使用应付账款购买资产组合“理财”,获得了巨大收益。信用贸易开始背离它的初衷,一步步演变成谋利的工具。

近年来,随着电商兴起,供需关系变化,拥有流量优势的大型电商平台取代线下零售商,成为主要出货渠道,并在供应链中掌握了绝对话语权。批发商、中小企业依赖于平台卖货,因此不得不接受资金被平台占用一段时间。

2020年出台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规定,合同另有约定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0日。但部分电商平台的账期仍然超过60天,更何况即使是60天的账期,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依然太长。

《财经》杂志执行主编马克曾撰文称,超长结算账期的受害者主要是中小企业,施害者主要是大企业,尤其是某些行业龙头。文章并称,热衷价格战的公司,往往是热衷压榨供应商的公司,往往是超长账期的公司。

但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生态链。即便是大型企业,仍然需要稳定的供应体系,以账期为博弈筹码频繁更换供应商,同样不利于大型企业的长期稳健经营。

谁来斩断绞索?

并非所有博弈都是零和博弈,赢家通吃也并非长久之计。超长账期成为行业痼疾,不仅让供给端承压,也会影响到消费各个环节的参与者。

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六成GDP与超过半数税收的基石,贡献了七成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也是八成就业岗位的“蓄水池”。

但由于中小商家抗风险能力弱,对现金流的依赖度高,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因现金流断裂而无法支撑。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商家无力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部分商家为了活下去而偷工减料,最终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

对电商行业而言,刚刚从过去一段时间的极度内卷中走出,“全网最低价”的恶战阴霾尚未完全散去,供给端的中小企业也需要缓一口气。改善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它们获得稳定的经营现金流。

前不久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问题。

近期,为了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修订通过,并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

政策扶持有了,下一步的关键,是让大型企业让渡一部分利益给中小企业,营造良性的合作共赢氛围。

短账期能让实体商家现金流更稳、库存周转更快,在为商家创造生意增量、帮助商家降低经营成本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各大非自营电商平台近年来也陆续尝试帮助商家缩短账期。此前,淘宝天猫曾联合网商银行在618大促期间推出“0账期”服务,抖音电商也推出过“宽松账期”等商家扶持政策。

新的行业共识正在形成:卷品质、卷效率、卷速度不应该只停留在消费端,面对供给端的中小企业,也应当探索更加高效的合作模式和更短的支付周期,让多方获益,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中小企业既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筑牢经济长期向好的根基,别让账期成为困住创新的绞索。

中小企业“青山常在”,向上破局才有希望。


(财经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