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彭辉入职温州商学院,年收入达35万元,这一消息引发社会热议。其实,这不仅是一个关于高学历人才个人职业选择的故事,更折射出民办高校以市场化薪酬挑战传统高校“编制优势”,人才评价体系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发生深刻变革。当“金饭碗”的光环遭遇“真金白银”的竞争,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人才价值的实现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编制崇拜”。公办高校的编制意味着稳定的职业生涯、优厚的社会地位和退休保障,这种体制内优势形成了强大吸引力。然而,编制背后也隐藏着职称评聘的激烈竞争、论资排辈的晋升机制和相对固定的薪酬体系。这种制度虽然保障了稳定性,却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人才价值的全方位多元化实现。
民办高校的高薪引才策略打破了这一僵局。温州商学院为彭辉提供的待遇不仅包括35万年薪,还有100万安家费和每年8万多元的公积金,这种组合已经超过绝大多数公办高校对应岗位的收入水平。更具突破性的是,民办高校普遍采用“以岗定薪、按绩取酬”的市场化薪酬体系,不受传统事业单位工资标准的限制。今年初,宁波一所民办中学发布的教师招聘信息中特别标注了年薪,最高达到了80万元一年,学校还提供宿舍、带薪寒暑假、旅游疗养等。一名初中老师说,在公办学校是拿不到七八十万元年薪的,就他所知,正高级教师的收入也并没有比普通老师高很多,民办学校才有可能开出这样的年薪,“民办学校拿高薪来吸引人才很正常,现在优秀的人才,学校都想要。”
这种灵活机制能够真实反映人才的市场价值,特别是对于哲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的博士而言,民办高校开出的价码已经形成明显优势。民办高校与人才之间的这种双向选择,实际上构建了一种新型契约关系。高校用高薪购买人才黄金年龄段的生产力,人才则用学术成果为学校创造价值。虽然少了“终身保障”,但获得了即时回报。这种计算方式体现了一种务实的职业价值观——将学术生涯视为一段段价值实现的过程,而非必须从一而终的身份依附。
高薪引才策略对高等教育生态产生了多重积极影响。一方面,它倒逼公办高校改革僵化的人事薪酬制度,近年来多所“双一流”高校实施预聘长聘制,这是一种“高竞争”“高激励”的“双选制”模式。典型特征是较长期限和较高标准的“准入”考核,通过考核的高校教师通常能够获得较高的薪酬和待遇。这正是对这种竞争压力的回应。另一方面,民办高校通过引进顶尖人才快速提升办学水平,更重要的是,这种流动打破了人才配置的体制壁垒,使不同背景的学者都能找到适合自身价值实现的发展平台。
当然,民办高校高薪引才也面临挑战。如何确保科研投入不因高人力成本而缩减?如何构建与薪酬匹配的学术评价体系?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但从根本上说,彭辉的选择代表了一种趋势:当知识分子的价值实现途径日益多元化,“编制”不再是定义成功的唯一标准。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多这样打破常规的人才流动,需要更加多样化的人才价值实现方式。毕竟,真正的人才红利,来自于让每个人才都能在最能实现其价值的地方发光发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冰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