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7年间,作为曾经的中国彩电大王、消费电子电器头部企业康佳集团,彻底迷失在“转型变革”动荡中,营收规模从550多亿元一路跌至110多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已连续亏损14年,多年来主要依靠出售旗下资产维持运营。
孙力||撰稿
没有意外,康佳集团在2024年再度交出了一份令管理层难堪、令外界不解的经营业绩答案。
2024年,康佳集团实现营业收入为111.15亿元,同比下降37.73%;归母净利润亏损32.96亿元,同比下降52.31%。其中,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滑68.56%;公司资产负债率首次升至90%以上,年内面临超20亿元兑付压力。
2019年,康佳集团营业收入为551.19亿元,同比增长19.49%;归母净利润为2.12亿元,同比减少48.45%。不过短短5年间,康佳集团的营收直接缩水八成,经营利润从盈利2亿多到亏损近33亿元,可以说走出了一轮让康佳商业伙伴不解、让同行意外的“跌跌不休”通道。
这一局面的出现,无疑对康佳集团的经营管理层,特别是以董事局副主席(主持工作)周彬,以及首席执行官、总裁曹士平为代表的高管团队,经营决策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那么,最近的几年间,康佳集团高管团队到底做错了什么?
第一,缺乏战略定力,对于企业发展、转型的长期主义认识不清晰,过度追求短期的“大干快上”,最终造成了企业经营业绩的持续动荡,以及一线市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商业迷失。
2018年康佳集团管理层首次对外发布的“科技、产业、园区”战略新蓝图,重点围绕“半导体+新消费电子+科技园区”等产业主线,形成以科技创新增强实业、以核心实业带动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驱动区域发展、以区域发展资源反哺科技与实业的发展策略,谋求向创新型科技产业集团转型。进入2023年后,康佳集团再次开启新一轮战略转型,提出“一轴两轮三驱动”的电子科技业务新发展框架,重点聚焦消费电子和半导体两大主业,要从康佳电子向康佳科技转型。
最终的结果不用多说:康佳在半导体、科技园区的转型基本没有产出稳定的业绩,如今已经彻底放弃了科技园区的扩张。最终,康佳曾经的发家业务电视,市场规模和地位一路下行,不得不寻找发展代工贴牌业务来支撑电视业务的规模止跌。
最终,康佳集团整体营收从550多亿一路降至110多亿,背后正是持续的转型动荡,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的发展,动摇公司上下游商业合作伙伴的信心,以及市场营销团队的斗志。
第二,缺少战斗的激情与耐力,缺乏经营的智慧和手段,更缺失经营管理的数字化提质增效的紧迫感和压力感。多年以来,康佳集团或许是受到公司的体制和机制影响,面对转型变革这么重大的任务,整体公司经营团队的士气和能力并未得到显著提升和改善。
近年来,面对外部的经济环境、商业环境的时代巨变、海信、TCL等同行们的激烈进攻,以及整个行业的数字化变革和智能化转型,追求向管理要效益、向效率要空间。康佳集团的经营管理团队并没有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反而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掉队。
2024年公司财报显示:康佳重点发力的半导体及存储芯片业务,营收占比仅1.53%,营收仅1.7亿元。公司的营收基本盘还是来自于彩电和白电,分别占比为45.23%、37.13%,营收分别为50.27亿元、41.27亿元。也就是说,从2018年以来的主要业务营收占比来看,康佳集团的转型更多停留在“战略蓝图”上,并没有落到实地,变成“员工有斗志、商家有信心、企业有未来”的落地路径和策略。
更有意思的是,公司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也远低于同行。公司2024年财报显示:康佳彩电业务的毛利率仅为0.49%、白电业务的毛利率略高,也只有7.03%。国内市场的毛利率为5.1%、但海外市场的毛利率只有2.66%。说明公司经营陷入了一轮较为迷茫无序的“营收下跌、利润亏损”泥潭之中。
即使是面对国家在2024年8月推出的新一轮“以旧换新”国家补贴,康佳集团的彩电、白电等业务并没有抢到更多市场的红利,未能借机一举扭转公司经营亏损的局面。
最近,康佳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大股东华侨城正在面临新一轮的央企整合,接下来公司大股东将会面临新的变化,但公司的经营基本盘以及国企属性不会变化。不过,在家电圈看来,新的大股东接手之后,如果康佳集团现有的经营管理层们迟迟不能拿出有效的扭亏举措和经营提质增长方法,公司必然还将面临新一轮的动荡和调整。
家电圈所有标注为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