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有不少慈善组织,在里面工作的人,大都是出于好意,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带来一些帮助。
但是也有人假借慈善之名,暗箱操作谋私利。
前Lake Taupō Hospice Trust(陶波湖临终关怀信托)的零售运营经理Mark Wisniewski,近日在陶波地方法院认罪,承认自己在任职期间挪用了大量现金,金额估算超过6万纽币。
这位现年64岁的男子,在2016年入职该慈善机构,一直工作到2024年。
该信托是一个注册慈善组织,其免费服务如临终关怀、家庭支持、个人护理和丧亲支持等,30%的经费来自新西兰国家卫生机构Te Whatu Ora,剩下的70%依靠二手店(陶波和Tūrangi分店)、捐赠、遗产赠与和募捐活动。
而就是在陶波的这家二手店里,Wisniewski从几年前开始,每周偷偷从当日营业收入里拿一部分现金。
他负责每天把店里的现金拿去存银行,但他会剪掉收银条的底部、篡改存款单和对账单,还把员工原始写好的记录丢掉——这样一来,就没人能发现少了多少钱,也没办法对账。
在被警方调查时,他自己估算,从2018年起,他一开始每周拿100纽币,后来涨到每周150纽币,后期甚至涨到每周250纽币,持续到离职为止。
他说自己没记账,全靠回忆估的,总金额大约在62,600纽币左右。
目前他已经表示愿意赔偿全部金额,并愿意参加“恢复性司法”——也就是和受害方见面沟通、道歉、赔偿的方式。
不过检方表示,“我知道他们不会想见他”。
法官表示,如果他能在判刑前全额还清这笔钱,对量刑“会有帮助”。
案件将于7月7日上午10点在陶波地方法院宣判。
在此期间,他将继续保释,并按要求定期到警局报到。
有华人朋友表示,自己曾在这家店做过志愿者。
“这种店里东西都是民众免费捐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免费的志愿者,还不缴税。像志愿者几乎每次去都是捐一堆东西,免费上几个小时的班,再买一堆有的没的,属于三重慈善了,没想到我们的钱和真心都被这种蛀虫吃了。”
有华人也分享,自己在二手店做志愿者,发现很多流程上的缺陷。
定价随意,没有原始凭证,没有库存盘点,很容易做手脚。
不仅是慈善店,慈善机构也会有人钻空子。
Nicola Blanch起初是Furever Homes动物慈善机构的志愿者,帮忙照顾猫和小猫。
后来她成了机构Facebook页面上的联系人,负责回复领养咨询。
但她会把咨询人引导到她的私人邮箱继续聊,并让人把钱打到她的私人账户。
就这样她在2023年3月到2024年7月之间,把150多笔捐款和领养费,总共21,748纽币,转进了自己的账户。
这件事是在一位新志愿者入职培训时被发现的,对方一看觉得奇怪,怎么收款信息全是她自己的?
法官Russell Walker说,她的行为对整个机构造成了严重打击,也让社区对这个动物救助组织失去了信任。
Blanch告诉警方,她把那笔钱用来买家用品、付账单,说自己“有点贪”,事情慢慢就“失控了”。
她在Invercargill地方法院出庭,面临7项“利用特殊身份盗窃”的指控,被法院认定为“高度预谋的欺骗”。
在法院宣判前,Furever Homes的一位志愿者Brodie Dodds当庭读了受害者陈述。
她说Blanch的行为让整个机构遭遇信任危机,也导致现在无法再接收新动物,因为连最基本的兽医费用都负担不起了。
她说得特别动情:“你不是偷了我们的钱,是偷了这些动物的机会。它们还指望我们帮它们活下去。”
最后,法官判7个月家庭监禁、6个月监外监管、并要求她参加心理辅导和政府评估课程。
她目前已经还了1130纽币,接下来要分期偿还剩下的20618纽币,最少每两周还40纽币。
我们总以为,做慈善的人都是好人,结果他们真是“好会骗人”。
原本是帮助临终病人和流浪猫的爱心机构,却成了某些人偷偷捞钱的提款机。这年头,做志愿者要擦亮眼睛,别一边干活一边“被捐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