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手上有钱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银行,这份信任源于多年来银行给人的安全感。事实上,银行之前的业务基本上局限在存款、黄金交易、债券等安全系数相当高的产品,但是近几年,随着银行业务的拓展,各种各样的产品都能通过银行进行购买,这也让好多人对银行销售的产品产生了误会。
案例回顾
陆先生和妻子工作多年,攒下100万元的积蓄,之前一直将钱存在银行的定期存款,直到去年,这笔钱到期了,陆先生和妻子计划着找个利息更高的银行产品继续存。
就这样,在看到一家银行的利息比之前自己存款的银行高出不少之后,两口子便选择到这家银行的柜台办理存款业务。就在陆先生咨询的过程中,一位身穿银行制服,带着银行工牌的工作人员,热情的问陆先生,是否对新式的高息存款感兴趣,陆先生当即表示感兴趣,于是这位工作人员就邀请陆先生来到了一间VIP办公室。
面对工作人员的介绍,陆先生动心了,果断的将100万元购买了这款产品。但是,就在今年八月的时候,陆先生家中有事需要用钱,当他再次来到银行取钱时,银行的回复却让他傻了眼。
银行称,陆先生的这笔钱是取不出来的,如果硬要支取的话,要扣掉25万元的本金。听到这样的回复,陆先生急了。这时银行工作人员解释道,陆先生办理的根本就不是银行存款,而是一份保险合同。听到这,陆先生更无法接受了,他认为银行是在糊弄自己。
眼看问题僵持在这,陆先生觉得,自己的遭遇银行和保险公司都有责任,于是拨通了银保监会的投诉电话。银保监会很快给出了积极的回应,但是陆先生的事情却依旧没能妥善解决,陆先生现在该怎办呢?他这笔存款又该如何支取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帮忙时间。
律师点评
律师表示,陆先生的遭遇属于保险合同纠纷,同时银行的行为,可能对陆先生构成侵权。
律师认为,银行的经营范围一般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等四大类业务板块。这其中,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也是国家允许的,但是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不是像陆先生遇到的那种情形,而是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所售卖保险必须在银行代理的业务范围内,二是卖保险人员必须是银行员工而非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国家明确规定,不允许保险公司驻点银行。同时必须保障合同要与银行的理财经理签订,并且不能就保险产品性质对客户进行欺瞒。
并且,律师提示,作为保险产品理应有“犹豫期”,所谓的“犹豫期”是指投保人在收到保险合同后10天、银行保险渠道为15天内,如不同意保险合同内容,可将合同退还保险人并申请撤销保险合同的期限。在此期间,保险人同意投保人撤销保险合同申请,并退还已收取的全部保费。陆先生虽然没有在15天内提出解除保险合同,但是这部分过失是由于银行和保险公司违规在先,导致陆先生发生的误解、误判,因此陆先生的过失较轻。
目前陆先生已经投诉到银保监会,律师表示,银保监会的职责是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和保险业,可以对银行和保险行业的违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但是若陆先生想挽回损失,还需要通过诉讼的方式,解除保险合同拿回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