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5万亿城市,出现了。
1月15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上透露,2024年预计上海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市经济规模迈入了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
这意味着,上海成为我国第一个5万亿城市。距离上海跻身“4万亿俱乐部”,才刚刚过去了3年。
回溯上海近2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一座城市在经济上的“狂飙”。
2006年,上海GDP达到了10598.9亿元,摘下我国第一个万亿城市的桂冠。
5年后,也就是2011年,上海GDP迈过2万亿元大关。
2017年,上海GDP超过3万亿元。
仅4年后,上海和北京在2021年一同迈上4万亿的台阶。其中,上海达到4.32万亿元,北京约为4.03万亿元。
不到20年,上海的GDP从1万亿元到5万亿元,靠的是什么?
早在国务院2017对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批复中提到,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由此看来,上海经济格局的支撑是多元的。
最典型的要属金融业。
提到上海,很多人会想到陆家嘴涌动的财富。事实也是如此。
去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先后落地。
根据2025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仅2024年一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了3650万亿元,增速为8.2%。
回归到实体上,上海的新兴产业也在发展壮大。
2024年,上海三大核心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规模达到了1.8万亿元。
除了金融的支持,上海产业的壮大,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位于江海交汇地带,上海通江达海,具备极其突出的航运优势。
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了5150.6万标准箱,连续15年排名世界第一位。
这也让上海港打破了世界纪录,成为全球第一个年吞吐量超过5000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
据了解,上海港的集装箱需求多来自当地的高端服务业,具有较高的货运附加值。
2024年12月18日,“新上海”轮靠泊上海洋山港码头。 图/新华社
过去的一年,上海机场的运输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其中,航空货邮吞吐量为420.6万吨,排名世界第二位;旅客吞吐量达到了1.25亿人次,排名世界第三位。
大港口、大机场,聚集了金融、产业、航运等资源,促进了各种要素间更频繁的流动。
2024年,上海进一步将金融和航运两大优势结合起来,印发了《关于推动上海航运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推动航运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各要素的集聚、交融,也在夯实上海产业的底座,促进上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文/九派新闻记者 陈冬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