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新区大比拼:浦东GDP总量一骑绝尘 兰州增速远超全省

近日,有关国家级新区的消息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就在上周,全国第16个国家级新区——哈尔滨新区刚刚过完5岁生日。5年时间里,哈尔滨新区引进千亿投资,布局七大产业园区,GDP总量翻了将近一倍。

还是在上周,全国第5个、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发布消息,截至11月底新区实有人口达到46.5万人,较去年增长超10万人,人口流入明显加快。但即便如此,兰州新区的人口仍与“2020年达到60万”的预定目标相差甚远。

截至2017年4月雄安新区获批后,国家级新区的数量就达到并稳定在19个。在设立之初,它们被赋予了体制机制改革、带动区域发展的使命。然而在实际发展中,它们的成绩参差不齐,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就从多个维度出发,对比一下它们的发展状况。

基础条件:

浦东起步最早 金普面积最大

在对比19个国家级新区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它的概念。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与众多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不同的是,国家级新区更注重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注重对区域发展的带动能力,打造区域增长极,而非仅着眼于产业发展。

这一点从国家级新区的布局也可以看出。1992年10月,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成立,承担“先行先试”的使命,对外接轨国际,对内辐射全国。14年后,天津滨海新区成立,成为北方的对外开放门户。

在经过了两个沿海直辖市的经验积累之后,国家级新区开始了在其他地区的探索。2010-2012年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兰州新区和广州南沙新区相继成立,2014-2015年更是密集批复了西咸新区、贵安新区等10个国家级新区,2016-2017年又批复了长春新区、赣江新区和雄安新区。

至此,19个国家级新区全部成立,其中东部沿海地区8个、西部地区6个、东北地区3个、中部地区2个,基本上与全国区域政策调整的步调一致。

这些新区大部分都是从单个城市中划出一片区域而形成,西咸、贵安、天府和赣江4个新区是地跨两市,舟山群岛新区范围是舟山全市。如果仅算陆地面积的话,大连金浦新区规划面积达到2299平方千米,是19个新区中面积最大的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面积也超过2000平方千米,雄安新区远期规划也将超过2000平方千米,相当于一个深圳还多。

在常住人口方面,浦东新区已超550万,是人口最多的国家级新区;滨海与天府人口超300万,位于第二梯队;两江、江北、雄安等9个新区人口数量在100-300万之间;南沙、兰州、贵安、滇中、哈尔滨、长春与赣江新区人口数量则不足100万。

获批时间不同、基础条件不同,19个新区在自身经济建设和引领区域发展方面做出的成绩也大不相同。

经济发展:

浦东总量最高 滨海占比最大

从经济总量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浦东与滨海明显位列第一梯队。

2019年,浦东新区GDP总值达到12734亿元,是19个新区中唯一一个破亿的新区。滨海新区在2010-2016年GDP曾超过浦东位列第一,但在GDP统计口径变更后,其2016年GDP由10002.31亿直接缩减为6654亿,退回第二。近年来滨海新区未公布具体GDP数值,我们从统计年鉴中粗略计算其2018年GDP约为7808亿,2019年位居第二应该不是问题。

西海岸新区、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2019年GDP相差不大,均在3000亿元以上。江北新区、湘江新区、金普新区与福州新区GDP都超过2000亿元,这7个新区位列第二梯队。

还有8个新区GDP没有破千亿,基本上都位于西部和东北。除了刚刚设立3年的雄安新区外,GDP最低的兰州新区设立已有8年,因距离主城较远(70公里)、常住人口较少、产业结构落后等原因,发展成绩不如预期。同日获批的西咸新区与贵安新区均地跨两市,因多方扯皮或财力不足等原因,发展成绩也不如预期。

从经济增速来看,新区增速普遍高于所在省份。兰州新区、哈尔滨新区、江北新区、西咸新区、南沙新区比全省高出4个以上百分点,天府新区、滇中新区、西海岸新区几乎与全省持平,只有金普新区、两江新区、贵安新区、雄安新区去年增速跑输全省。

从新区GDP占主体城市比例来看,除了舟山群岛新区这个全市范围都是新区的特例外,滨海新区、浦东新区、西海岸新区一骑绝尘,占比都超过30%。金普新区、福州新区、湘江新区紧随其后,占比超过20%。赣江新区、兰州新区等6个新区占比不足10%,对主体城市经济总量贡献较小。

从经济密度来看,浦东新区又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也是唯一一个地均GDP超过10亿的新区。仅成立5年的湘江新区以490平方公里的土地,创造了2468亿元的经济总量,地均GDP达到5亿,位居第二。还有江北、滨海、两江、福州、天府、南沙6个新区地均GDP超过2亿,西咸、兰州、贵安新区地均GDP不足1亿。

总体来看,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是当之无愧的“龙头”,无论是自身经济发展还是在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上,都可以说是一骑绝尘。当然,这与它们设立时间最早、获得了最多的国家优惠政策不无关系。

优惠政策:

浦东滨海获最多财税支持

现行政策已由扶持转为赋权

目前为止,国家级新区中设立最早的浦东、滨海新区已转为行政区,设有区委区政府,其他大部分新区都是功能区,设立管理委员会。它们都拥有部分省级管理权限,拥有各种政策先行先试的权力,和落到实处的金融、财税、土地、海关、产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比如同样具有特殊政策的自贸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很多都在国家级新区中率先落子。继首个自贸区落子浦东后,滨海、南沙、金普、舟山群岛、两江、天府、西咸、西海岸、江北等多个国家级新区均获此利好。具有特殊税收、外汇政策的综合保税区,更几乎是国家级新区的“标配”。

不过,只有最先设立的浦东、滨海和两江新区获得了最为全面的政策支持。比如最直接的财政补贴方面,浦东新区设立之初得到国家财政每年3亿元开发资金支持,滨海新区2005-2014年获得国家财政每年10亿元的专项财政资金支持。此后密集设立的新区,极少得到国家财政直接补贴,一般都由省、市政府酌情补贴。

再比如税收政策方面,浦东新区生产性质的外资企业、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两江新区符合国家鼓励发展条件的产业、舟山群岛新区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均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但此后国家在制定新区规划时更加重视区域平衡发展,从直接的财税支持转变为赋予先行先试权力,国家级新区的“含金量”大幅降低。

在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文称《指导意见》)中,国家对19个新区的支持也更多地倾向于“先行先试”,例如:

推动有条件的新区按程序开展行政区划调整;

有针对性地引导外资项目和国家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在新区布局;

支持新区率先复制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经验;

支持新区探索更加开放便利的海外科技人才引进和服务管理机制;

支持在确有发展需要、符合条件的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

……

虽然国家级新区的“含金量”已不比当初,但目前仍有郑州郑东新区、合肥滨湖新区、武汉长江新区等10多家新区在申报国家级新区。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获批国家级新区一方面可以凝聚人心,因国家认可而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管理权限,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一些探索,吸引社会投资。

不过目前,从19个国家级新区的对比来看,它们的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大部分新区对于区域经济的引领作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国务院年初发布的《指导意见》中也曾直言,现有新区不同程度地面临规划建设不够集约、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此前掀起的这轮国家级新区热,或许该冷静一下了。

来源:搜狐城市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


(财经责编:拓荒🐂 )
2020年12月30日 16:56[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