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就是供销社,全称为供销合作社,曾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世纪80、90年代,供销社作为农村经济的“枢纽”,承载着农资供应、日用百货销售等多重职能。
县里有总社,乡镇有分社,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那时,供销社不仅是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的主要场所,也是国家调控农村经济、保障农产品供应的重要手段,开局就是巅峰。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供销社的传统职和市场份额被市场主体所取代。
乡镇的供销社纷纷被改制或撤销,县里的供销社也面临生存危机。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供销社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冷门单位”。
供销社还是屹立不倒?
尽管供销社已经“英雄迟暮”,它却始终没有被裁掉。我个人认为,很大原因是有历史的惯性,也有现实的考量。
供销社原来是企业单位,后来伴随着几轮机构改革,各乡镇供销社都改制为私有企业了,只有县级供销社划为事业单位,只有6、7个有编制的人员,主任一正两副和财务等。这个单位撤销不了,因为上面有全国供销总社。
供销社有大量的固定资产,特别是散落在各乡镇的店铺,虽然破旧,但都是当道的地方,每年租金都是较可观的收入。
第二,现在国家还规定了一些商品由供销社专营,例如烟花爆竹,街面上看起是个人在经营,其实他们都是通过供销社批发或联营的。
所有厂家出厂销售只能卖给供销社,供销社再卖给个体户,而且还需要供销社许可。供销社现在的职工很少,以前买断了大量职工,包袱轻,工资待遇较好,算是地方国企。
此外,政府对于供销社的扶持也是其能够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供销社在促进农产品流通、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供销社就像是一家类似大型超市的单位,国家最基层最基本的保障渠道,平时看不到,关键起作用。
就和邮政的电报部门差不多,是战备执勤部门,疫情期间,很多地方就是供销社出面,代表政府去采购,咱先不说东西好坏,但这个职能,就是干这个的。
平时可以不用,虽难以适应市场化需求,但必须得有个坑在这。
枯木又逢春?
当前,供销社虽然仍然存在于县域经济中,但其职能和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许多供销社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商品流通机构,而是转型为提供多元化服务的综合性组织。
在人员构成上,以某县供销社为例,该社拥有6-7名员工,包括一正两副三名领导。尽管人员数量不多,但供销社仍然保持着参公单位的身份和待遇。
具体行动上,一些乡镇重新建起了供销社大楼,恢复了供销社的传统业务;一些县供销社则通过建设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农产品电商等方式,实现了业务的大规模转型。
如果国家有相关的政策扶持,在未来,供销社还是有可能孤木逢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