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当成一个会成长的人来对待。
这就是我的心得,看起来像废话,对不?
事实确实是这样,我待他的方式相当简单。
从我儿子3岁开始,很多决定都是他自己做的,比如看电视。
晚上9:00,他洗刷完上床,拿出iPad要看短视频,我知道他一天都在外面玩儿,除了上网课以外都没看电视,所以他想看就看吧,半小时之后他会自己关掉。

他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
因为每次他自己关电视之后,我都会跟他说一句,恭喜你拿到了下次自由开电视的权利。
这就是我的带娃方式,等再大一点,上小学之后,方式一定会变化,具体变成什么我也不知道,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给他充分的尊重,帮他做分析,自己做决定,结果自己承担。

具体操作层面,我始终坚持两个原则:
信息透明和行为闭环。
比如儿子提出想买玩具,我会要求他明确说出三个购买理由。
这不是刁难,而是训练他用逻辑支撑需求。
上周他想要恐龙雕塑,给出的理由是“能学习恐龙知识”、“可以和同学交换玩”、“存钱罐里的钱刚好够”。
虽然第三个理由略显牵强,但我仍然认可了他的决策。
买回来以后他发现雕塑并不好玩,也没有同学愿意交换,我们没有退货,而是对它进行了改造,用彩绘改变模样,在跳蚤市场卖了出去。
在知识学习方面,我坚持不辅导原则。
孩子完成网课后,我只会问三个问题:
今天最有趣的知识点是什么?
有没有没听懂的部分?
明天准备怎么解决?
上周思维课讲到立体图形,他主动要求用橡皮泥做模型,结果发现圆柱体侧面积展开是长方形。这个发现过程比我直接讲解有效得多。
上完课,我们在笔记本上记录上课内容,贴小红花,现在已经贴满一本。
作业出现错误时,我会用红色记号笔在题号画圈,留给他自行核对。现在他已经养成用不同颜色笔订正的习惯,红色代表计算错误,蓝色是审题失误。
行为后果的承担需要渐进式训练。
去年冬天有次出游,他坚持不穿外套。我没有劝阻,而是多带件外套放在背包显眼处。果然半小时后他自己翻出衣服穿上,这个经历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现在每天整理书包时,他会自言自语:“水壶必须带,因为没杯子就没办法喝水;这本书得带上,上次没带书被老师批评了。”

随着认知能力提升,决策范围正在扩展。
最近他开始参与家庭事务,我们每月有20元资金由他支配。
第一次他全部买了玩具,发现无法应对突发需求,出去玩没钱买零食。这个月他调整为预留5元应急金。虽然分配方式未必科学,但这种试错过程正是成长需要的。
我清楚这种教育方式存在风险。孩子可能会做出错误决定,会经历本可避免的挫折。但保护周全的代价是剥夺他建立判断力的机会。
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会和他复盘当天都做了什么,其中包括决策复盘:
做决定时当时怎么想的?
后来发现什么问题?
下次如何改进?
教育不是雕塑成型的过程,而是协助生命自然生长的艺术。
我常常跟孩子说:“我相信你有能力管理自己,如果现在还不够,我们可以一起练习。”
这种信任不是放任,而是用制度框架守护的自由。
随着他进入学龄阶段,我会逐步引入时间银行、责任契约等工具,但核心理念不会改变: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人生的决策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