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提供学术支持,亲近母语主办的2025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暨第三届点灯人素养大赛总决赛在南京仙林外国语学校举办。杨雨、吴欣歆、王崧舟、徐冬梅、邹正、周益民、王玲湘、郭史光宏、伍松、郜云雁等,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和校长,以“以阅读提升儿童语文素养”为主题,聚焦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路径,围绕诗歌教学、阅读理解、整本书阅读、文言学习等关键领域,深入探讨母语教育的内涵发展与课堂实践。
据悉,点灯人素养大赛,是由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提供学术指导,亲近母语主办的发现和打造优秀儿童阅读师资的专业赛事。大赛分为单篇文本阅读组(包括诗歌、散文和故事)、整本书阅读组、主题阅读和跨学科阅读组。
大赛评委会由儿童阅读方面的特级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书香校长等组成。经大赛评委会评审,151人通过初评,84人通过复评,48人入围终评,12人在终评阶段脱颖而出。王宪德、陈棋凯、周慧、陈雅雯4人,在论坛现场分别执教诗歌微课《我爱这土地》、单篇和主题阅读微课《猎人海力布》、经典儿童文学微课《万花筒》、跨学科微课《极地重生:沙克尔顿南极史诗之旅》,并进行说课、诵读展示,参与答辩。在颁奖典礼上,第三届点灯人素养大赛总决赛最终获奖名单揭晓,共计评选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36名,优秀奖36名。
如何让诗歌成为儿童连接世界的桥梁?论坛现场,中南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诗词大会》常驻嘉宾杨雨带来了专题讲座《诗与思:如何建立孩子与世界的诗性连接》。阅读如何真正成为儿童语文素养发展的核心动力?从《日有所诵》到《中文分级阅读文库》,从“点灯人”到“母语教育”,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从母语教育的本质出发,层层剖析阅读与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培养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内在联系,分享亲近母语在课程建设、教师培养与课堂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诗歌应教什么?怎么教?如何通过诗歌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杨雨、大J、孔晓艳等进行了对谈分享,直面诗歌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与策略。

在亲近母语主办的2025儿童母语教育论坛现场,嘉宾们分享了诗歌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与策略。主办方供图
阅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尤其强调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表达。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避免阅读流于表面,真正实现“读”与“思”“写”的深度融合?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任志刚以研讨课《我是一个小孩儿》,示范了如何借助问题设计、文本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走向深度阅读与有效评价。儿童阅读推广人刘颖执教阅读微课,展示如何通过阅读激发思维、促进写作。诗人教师丁云与亲近母语总课题组核心成员、儿童写作项目负责人邵龙霞,联袂分享如何从阅读中提取写作素材,系统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清华附小副校长王玲湘以《AI语文主题教学垂直模型构建与应用》为题发表演讲,阐释如何通过主题阅读整合教学资源、拓宽儿童认知视野,从而全面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标突出的学习任务群之一,其意义不仅在于“读完整本书”,更在于通过持续、完整的阅读过程,发展学生的整体感知、批判思维和文化认同。特级教师徐莉莉、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校长瞿卫华分享了他们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案例。整本书精读实践者吉忠兰从理论层面综述整本书教学的广度、深度与精神内化路径。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会长郭史光宏则带来《木偶的森林》整本书研讨课,呈现如何引导学生从情节进入主题、从人物走入精神世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吴欣歆以《整本书阅读与语文素养提升》为题进行了专题演讲,从课标解读、教学建议到评价反馈,系统阐述整本书阅读的实施路径与素养导向。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语文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强调文言文学习应“激发兴趣、注重积累、强化运用”。在这一环节,语文教育名家、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文言研讨课《湖心亭看雪》,引导学生在品读赏鉴中感受文言的语言之美与意境之远。随后,王崧舟以《融入·融通·融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系统阐释语文教学如何融入文化语境、融通当代课堂、融化于学生生命成长。第二届点灯人素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付海亮与亲近母语总课题组核心成员舒凯,分别分享了文言教学的真实案例——如何借助《山海经》《史记》《世说新语》等经典文本,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打通古今对话的路径。
记者/何安安
编辑/张婷
校对/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