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去公共场合,会当场教育吵闹的孩子吗?

重点不是人前还是人后,而是孩子的年龄以及闯的祸有多大。

新闻里曾有过这种报道,家长在商场三楼走廊大声批评孩子,孩子转身翻过栏杆就往下跳。

我还见过有的家长在教室门口批评孩子,吵得孩子抬不起头,但他前脚走,孩子后脚就开始嘻嘻哈哈地玩耍。

两者都是由于批评方式不当而导致的极端。

有句老话叫做“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在我们当下这个尊重孩子自尊心的年代,似乎这句话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但实际上都是对这句话的误读。

其实所谓“人前教子”的原话应当是“当堂教子”,它的重点并不是“外人在场”,而是强调教育的时效性与公正性,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

时效性,指的是及时让孩子知道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明确给出修正方法。

公正性,指的是当孩子的行为产生恶劣影响的时候,让受伤害的人看到,自己作为家长不会刻意包庇孩子,而是会按照公序良俗、法律法规去惩罚孩子,用当堂批评,来引发对方的恻隐之心,借此来减轻孩子应该受到的惩罚。

这种方法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非常常用,孩子在游乐场玩耍,不小心踩到别人的手,聪明的家长一般都会先批评自家孩子不小心,然后再摸摸对方孩子的小手,吹一吹嘘寒问暖一番,以此来降低事件的不良影响。

否则对方家长一旦上纲上线,很可能会变成大打出手的大事儿。

所以“当堂教子”实际上既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社交智慧。

对两三岁的孩子来说,他的忘性大,事情过去了可能就过去了,再等下次发生,那不知道要等多久,所以不如就在当下就给他捋顺。

3岁以后,个体意识开始萌发,自尊心越来越强,如果家长依然不分场合的批评教育他,那恐怕就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

有些年龄大的孩子在被家长批评教育的时候,甚至会萌生出不如打自己一顿的想法。

孩子也要脸面,他要在小朋友中能抬得起头,当他被当众批评的时候,会非常尴尬和难堪,恨不得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

长此以往,孩子会走入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畏缩不前,害怕失败,久而久之,他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变得内向、胆小,把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不愿意向父母表达自己。

而另一个极端则是出现逆反心理,故意对抗任何社会规则,变得没脸没皮,做出非常出格的偏差行为。

因此,是否要当场教育孩子,一个是要看孩子的年龄,另一个要看事件的严重程度。

如果只是因为孩子在公共场合吵闹,那就不用上纲上线,只需要压低声音,明确告诉他,自己的声音已经影响到了别人,把自己的声音变得爸爸妈妈的声音一样小就好了。

所以“当堂教子”实际上既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社交智慧。

食无定味,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能真正守护孩子的自尊,也让他学会责任与边界。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