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孩子不厌学,父母做对这6件事!

最近跟一个朋友聊天,她愁眉苦脸地说:“我家那小子,一提到学习就跟要他命似的,手机倒是抱着不放。” 这话是不是特别耳熟?好多家庭都在上演同样的剧情。

但你们发现没有?总有那么一些孩子,从小到大似乎从来没讨厌过学习。他们不一定都是学霸,但对待学习的态度很积极,自己有规划,也不用父母天天盯着。

我观察了很多这样的家庭,发现他们的父母还真不是在孩子身后拿着鞭子赶大车——人家做对了几件挺关键的事。

第一件事:把“学习的胃口”养好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孩子刚考了98分回家,家长第一句话是:“那两分扣哪儿了?” 时间长了,孩子能喜欢学习才怪。

那些不厌学的孩子家里,父母更像“美食评论家”——他们关注的是孩子今天“消化”了什么知识,而不是单纯看分数。比如孩子学了杠杆原理,爸爸会跟他讨论:“咱们修自行车的时候能不能用上这个?” 学习不再是苦差事,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第二件事:给孩子的内心“充电”

很多厌学的孩子其实不是讨厌知识本身,而是受不了没完没了的打击。想想看,如果你在工作里整天被挑刺,你还想上班吗?

有个初中生的妈妈做得特别好。孩子数学一直不开窍,有次好不容易及格了,她在试卷上写了句:“比上次进步了12分!咱们庆祝一下!” 就这句话,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努力被看见了。现在这孩子数学已经能稳定在班级前几了。

第三件事:守住“不打扰”的界限

我认识的一个高中生,学习从来不用催。他爸妈有个原则——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他们负责提供安静的环境和必要的资源,但不会每隔半小时就去门口晃悠一次。

这招其实很高明。当你把孩子按在书桌前,他心里想的可能是“为我爸妈学习”;但当你给他足够的自主权,他就会慢慢意识到——“哦,这是我自己的事”。

第四件事:做孩子的“战友”,不是“监工”

有个爸爸分享过他的经验。孩子初二时物理跟不上,他没有责备,而是说而是说:“我当年物理也差,咱俩一起研究研究?” 那段时间,父子俩经常俩经常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虽然最后爸爸也帮不上太多忙,但这种并肩作战的感觉,让孩子特别有安全感。

第五件事:把世界当成大教室

这些家长最厉害的一点是,他们知道学习不只发生在课本里。带孩子去超市,可以聊聊经济学;看场电影,可以讨论历史背景;甚至做饭都能变成化学实验课。

知识的生命力在于运用——这是他们会悄悄传递给孩子的重要信息。

第六件事:永远接住孩子的情绪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就像过山车。今天可能因为老师一句话不想上学,明天又因为和朋友闹别扭觉得活着都没意思。

那些智慧的父母特别懂得在这个时候“软着陆”。他们不急着讲道理,而是先说:“我懂,这事儿确实让人难受。” 等孩子情绪平复了,再一起找解决办法。孩子知道家里永远是安全港,他在外面遇到风浪时才不会害怕返航。

说到底,让孩子不厌学的秘诀,不在于你逼得多紧,而在于你是否让他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自我价值。教育的终点,不是培养一个只会考试的工具人,而是帮助孩子成为有好奇心、有韧性、能对自己负责的人。

你现在做的每一点改变,都是在为孩子未来的内心力量添砖加瓦。别急,慢慢来——好的教育,本来就是一场温暖的陪伴。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