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松原日报
提升科学素养 培育创新人才
“2025-2026年吉林省科学教育人员科学素养提升计划”在我市实施
![]() |
| 图为省科技馆老师给孩子们上科普课。记者蔡廷光摄 |
本报讯(记者朱嘉明)11月13日,由省科技馆、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办公室主办,市教育局、市科协承办的“2025—2026年吉林省科学教育人员科学素养提升计划”在我市实施。来自全市各县(市、区)近百名科学教育教师、科技辅导员、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科技教师参加活动,重点引导科学教学人员深入学习中小学科学教育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理论,培养具备示范影响力的科学教育骨干,推动构建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共享网络,全面提升中小学科学教师、科技辅导员及相关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科学素养。
此次提升计划内容包括专题报告环节和课程实操案例环节。在专题报告环节,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段羽以《科教融合,赋能未来:大中小学一体化科学教育发展的路径探索》为题,提出“种子—阶梯—能力”递进式培养模型,强调各学段衔接贯通、螺旋上升的一体化育人逻辑,为我市推进科学教育体系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引。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赵庆全围绕《如何做好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结合航空模型教学等生动案例,从政策解读到课堂实践展开系统讲解,内容贴近教学实际,受到参训教师的一致好评。在课程实操案例环节,省科技馆两位老师分别以《解锁“不同声音”的密码》和《“玩转”空气的隐藏力量》为学生们上了两堂自然科普课,也向参训教师生动展示如何将科普资源有效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宽我市科学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思路。
市科协将密切配合教育部门,依托专家引领、区域联动与实践赋能等多种形式,持续推进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更多优质科普资源走进校园、服务课堂,为“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提质增效、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提供坚实保障,让科学教育在我市中小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