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青年报
文/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文/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出勤率”“前排率”“抬头率”,基本反映了一门高校公开课在学生心目中的价值。“三率”皆低的,往往被称作“水课”,但又因为学分压力,学生不得不勉强“凑数”。而如今这一现象正在被逐渐纠偏,近来不少高校宣布缩减学生毕业所需的总学分。例如东华大学大一新生的毕业总学分从180分左右缩减到160学分以内,约减少10门课;复旦大学实施“教育教学改革3.0方案”,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本科生毕业学分将减少20多分。
处于数字化时代的00后、05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丰富,课堂讲述的内容是否有“含金量”,对自己的成长和未来专业是否有帮助,学生一听就能了解个大概。就像有的学生反映“教材还在用2019年的案例,但如今产品设计的逻辑早就改变了”,这样的课程很难燃起学生投入学习的热情,也难免出现“打卡式”“撞钟式”的“水课”场面。另一方面,教师的成就感往往建立在学生的获得感之上,许多教师也不希望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那些现实意义不大或已经“过时”的课程备课上。
压“水课”、减学分的课程调整,是对学生的学分压力和教师的教学压力的双重减负,关键是如何使用好腾出来的教与学的空间。换言之,减法是为了更好地做加法,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用人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课,时代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课,才是高校解答这道加减题的逻辑。
打造“金课”来替代“水课”,已经是不少高校正在践行的措施。减去不必要的授课时长,更有利于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在核心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上好好打磨。复旦大学在减少约20%课程的同时,要求建立大学分、高难度的基础课程。此外还相应调整了教师的绩效考评机制,例如从2025年起,学校“双一流”绩效中育人和科研分配比例从1:1调整为2:1,鼓励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打造“金课”来育人上。
许多“水课”都有着知识点单一、适用性较封闭的特点,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交叉”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改革的关键词。一些“交叉”学科的课程创新,一定程度上精简或是激活了学生印象中的“水课”,让其中必要的知识点融入更具前沿性、挑战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中。这些“交叉”与整合也有利于挤掉“水课”中的“水分”。
此外,与生活教育相关的普法课、理财课、健康素养课,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实践课也在高校中不断被推广。这些课程可能与专业没有太多关联,却是在真正培养大学生社会生存的能力。对于很多高校学生而言,这些实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远比苦等下课铃声的专业“水课”更有吸引力,也更有收获感。
总而言之,这一轮学分调整是高校在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我选择留足时间和空间。同济大学张端鸿副教授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指出,一系列高校改革的核心就是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从标准化、规模化的模式转向个性化和自主化。哪些课上了有意思、有收获、有启发,学生心里自有一杆秤,用更优质的课程和更多的选择,让学生放下“混学分”的功利心态,激发自觉学习和自我精进的热情,才能让成长的刻度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