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沧州日报
凤凰城小学:
让劳动教育有料又暖心
本报记者 赵玉洁

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体验扎染技艺。
牵线、划沟、放蒜、盖土,分工明确,配合默契。11月13日,在沧州市运河区中小学劳动及综合教育基地,来自沧州市凤凰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们有条不紊地种植大蒜。这堂充满泥土气息的劳动课,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市凤凰城小学以“五育融合”为导向,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延伸至课外,通过主题研学、非遗义卖、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
研学活动筑根基
“劳动砺心志 实践促成长”是市凤凰城小学劳动研学的核心主题。在11月13日的研学活动中,学校围绕科技、非遗、生活三大领域,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劳动的魅力。
田野间的“大地启蒙”课上,学生们自发组队、选举组长、制定口号,在协作种植中体会“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非遗工坊内,孩子们化身“小匠人”,揉捏泥土塑造专属器皿,给皮影雕刻上色让人物栩栩如生,还在鲁班工坊里领悟榫卯结构蕴藏的智慧。
生活与科创课程则让劳动充满趣味。学生们缝制中药香囊辨识百草,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神奇;系上围裙学烘焙、包饺子,在甜香与热闹中品味生活美好;用废弃瓶子制作并发射水火箭,在欢呼声中学习物理知识;组装小台灯、制作香薰蜡烛,让科学与美学在指尖融合。
市凤凰城小学注重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小组互评等方式,全方位捕捉学生的成长瞬间。活动中,“光盘行动”“无痕劳动”成为自觉,学生们品尝美食后主动收拾餐具、操作后整理工具,用实际行动践行文明风尚。
刻纸义卖传温情
一把刻刀,刻出非遗韵味;一份爱心,温暖狮城大地。市凤凰城小学将非遗传承与德育实践相结合,连续11年开展刻纸义卖活动,让劳动教育既有文化厚度,又有情感温度。
作为学校特色非遗课程,刻纸一直深受学生喜爱。每年的义卖活动中,学生们化身“公益小使者”,带着精心制作的刻纸作品到南川老街、园博园、文庙等地开展义卖活动。栩栩如生的生肖图案、寓意吉祥的福字窗花、灵动可爱的卡通形象,这些凝聚着学生心血的作品,总能吸引众多市民驻足。
在今年5月11日的刻纸义卖活动中,16名学生分工协作,制作组现场演示刻纸技艺,销售组介绍活动意义,宣传组向路人传递爱心。“阿姨,这些钱会帮助社区困难家庭,您的支持很有意义。”学生们真诚的话语打动了不少市民,活动最终筹集善款1865元,也让刻纸这一非遗技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刻纸是手艺传承,义卖是爱心传递。”校长邢瑞娟表示,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创作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爱心奉献中学会责任担当,实现了“以劳育美、以劳育德”的双重目标。
志愿服务显担当
劳动教育不止于技能习得,更在于培养奉献精神。市凤凰城小学以学雷锋志愿服务为载体,让学生走出校园,在服务社会中深化劳动认知。
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红马甲身影活跃在校园周边及公共区域,清扫落叶、捡拾垃圾、擦拭橱窗,大家不怕脏不怕累,让环境焕然一新。
在沧州名人植物园,“金凤少年”志愿者成为一道风景线。他们站姿挺拔、发音标准,用生动的语言向游客讲述家乡名人故事,出色的表现赢得大家阵阵掌声。在“如沐春风感党恩 志愿服务报狮城”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学生们在宣传条幅上郑重签名,用行动践行“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的美德。
校园环境清扫、校外义务讲解、帮助困难同学、服务社区群众……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同学们深深感受到,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财富,更能传递温暖、奉献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