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弥渡,乡村教育插上爱与科技的翅膀

本文转自:中国城市报

校企携手开启关于“屏幕和心灵”的公益实验

在云南弥渡,乡村教育插上爱与科技的翅膀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弥城六小的学生们在使用学习机。

  学习机捐赠公益项目组供图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100台学习机被交到乡村小学孩子们的手中。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捐赠——当超过七成的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把属于自己的学习机带回家时,一场关于教育可能性的实验便悄然开始了。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学而思的合作,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与众不同的路径,捐赠只是起点,而研究才是核心。他们想知道,这些“屏幕”究竟能为乡里的孩子带来什么?是成绩单上浮动的数字,还是某些更深远的改变?

  一学期后,当研究团队展开《智能学习终端对小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准实验研究》报告时,答案渐渐清晰。那些被数据记录的变化背后,是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故事,比如曾经沉默的孩子举起了手,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老师开始尝试新的方法,家庭作业时间成了亲子交流的契机……

  这或许重新定义了科技公益的价值,它不只是把设备送进乡村,更是要回答“然后呢”的问题。当企业带着研究的目光做公益,每一份投入都成了探路的灯火,照亮技术赋能教育最需要被看见的角落。

  学生的“新伙伴”

  老师的“新讲台”

  之前,100台学习机被送进弥渡县弥城镇新城完全小学(现已改名为弥渡县弥城镇第六完全小学,简称弥城六小)。这批设备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学而思联合捐赠,其中超七成供五年级学生在家里或随身携带使用,其余交由老师在校内使用,旨在以智能学习硬件为载体,助力不同区域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协助当地教师进行更为精准的教学,推动弥渡数字化教育探索和发展。

  “此次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采用‘公益捐赠+研究’的模式,核心是为了突破传统公益往往局限于‘一次性’硬件捐赠的瓶颈。我们希望将这次公益实践探索打造成一个可供复制的模式,形成智慧教育落地标准化、可复制的方法论。”学而思公益负责人余琦景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此一来就可以通过模式提炼、共享,让其他企业机构、教育局和学校都可以有所参照,进而更高效地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正如项目名字“手拉手”一样,不仅是学而思和乡村学校手拉手,更是和社会各界的伙伴一起手拉手,形成更大合力。

  自从有了学习机,弥城六小的课间生活就变得格外丰富,学生们喜欢聚集在一起,在学习机的帮助下阅读课外读物。有学生反馈,学习机里的老师提到《汤姆·索亚历险记》主人公汤姆的调皮捣蛋,本质是对自由的向往和面对危险时的勇敢底色。学习机里的老师逐段拆解,让学生对名著有了全新的理解,并积极与同学分享。

  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余生活产生了改变,老师的教育计划也有了变化。李翠珍是弥城六小学习机捐赠所在班的班主任,目前教授六年级语文,有28年乡村执教经历。李翠珍见证过手机等电子设备对学习的负面影响,最初对学习机既有期待又有疑虑。不过,很快她就从谨慎尝试转变为真心认可,并称:“如果运用恰当,它就是助力教与学的好工具。”

  李翠珍教语文多年,却始终觉得自己有些内容讲得不够深入:“现在每次上新课前,我都要先看学习机里的视频课程,获得了许多新的教学灵感,上课也更加得心应手。”

  最让李翠珍称赞的是作文批改功能,她说:“农村孩子常常思路打不开、词汇量也有限。学习机里教怎样把句子写生动、如何围绕主题展开段落,对孩子们帮助特别大。”班上有的孩子写作不好,李翠珍就单独用学习机找作文素材、写作方法给他看。通过1对1辅导,让学生从“无从下笔”到写出结构完整的记叙文。

  为了弥补课外书籍阅读量的不足,李翠珍曾通过布置阅读任务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充分使用学习机上的电子书资源。令人欣喜的是,渐渐地,即使不再布置任务,孩子们也会主动去阅读精彩书籍。

  学习机初到乡村

  如何让科技不止于“送达”

  科技进入校园的旅程,从来不是简单地按下开关。当100台学习机在弥城六小落地,这场关于“屏幕如何改变学习”的实验,才真正迎来了它最细微也最关键的考验——人与机器该如何彼此适应。

  尽管学习机的到来为弥城六小的师生带来了新的学习体验,但在交付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挑战,比如人与技术究竟该如何更好地融合。老师们首次接触设备时,从简单的上滑解锁到进入复杂的教学界面,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学生们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源,也一度不清楚应从何处开始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路径。

  面对这些“最后一公里”的具体问题,公益项目的重心从“交付硬件”转向了“激活应用”。

  为帮助弥城六小的师生实现人与技术的融合,学而思从两方面着手。余琦景表示,在硬件与环境保障方面,学而思从实际落地场景出发,致力于为学校打造一个完整的学习使用闭环,为学生提供了辅助配套的学生耳机,同时也协助学校完成了网络升级,确保几十台学习机能稳定地同时联网使用;在技术与培训支持方面,学而思第一时间提供了详尽的功能使用视频和图文指引,也在现场为弥城六小的老师们提供了使用指导和培训,后续还建立线上群聊持续解决操作中遇到的细节问题。

  值得一提的还有,北大教育学院的老师支持设计并演示了两堂以学习机为载体、融合了学习科学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数学课,为老师们如何将智能硬件融入日常教学提供了直观的、可借鉴的范例。

  “我们的目标是确保这些学习机不是停留在捐赠仪式上,而是能真正融入师生的教与学实际场景中,最终让技术有效赋能乡村教育。”余琦景说。

  技术赋能教育公平

  智慧与温度共同呵护

  为科学评估智能学习终端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的研究团队采取了一种基于真实使用情况的研究方法。他们依照学生使用学习机的实际时长,自然形成了两个对比组:将每周使用时间不足105分钟的19名学生列为对照组,而其余54名使用更频繁的学生则构成实验组。

  在随后的一整个学期里,研究团队对这两组学生进行了持续追踪,不仅系统分析他们的学业成绩变化,还深入开展了师生访谈,收集了多方面的实证资料。这些丰富的一手数据最终汇聚成了《智能学习终端对小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准实验研究》这份颇具价值的报告。

  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鼓舞的趋势:智能学习终端在小学教育场景中展现出可观的应用价值。数据显示,使用学习机的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及道德与法治等多个学科的学业表现均有提升。其中,英语学科的进步尤为显著,表明这类智能设备在语言学习方面可能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弥城六小的一名同学坦言,这学期的英语课变得不一样了。在六年级之初,她还觉得英语学习有些枯燥。转变始于那台学习机,她开始跟着里面的视频课程背单词、练发音,主动完成拓展练习。渐渐地,不仅成绩单上的数字悄然攀升,一种对英语的真正兴趣,也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在利用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中,AI的发展为教育普惠带来了更为广泛的可能性。学而思通过“硬件+AI”的模式,使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地域限制,直达乡村课堂。有受捐学校校长反馈,学习机如同一位“永不离校、持续更新”的资深教师,帮助师生获取与城市同步的课程内容。

  此外,AI技术也为孩子们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在使用学习机后,不少学生萌发了科技梦想,在作文中表达“想造会飞的学习机”“会说苗语的学习机”等愿望,展现出技术与想象力碰撞的耀眼火花。

  学而思公益团队成员也借助AI工具分析使用数据,优化公益决策。他们发现,孩子们不仅通过学习机内置的“小思AI助手”进行学习,更向其倾诉大量情感困惑与心理需求。这一现象让团队意识到,科技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手段,更能成为洞察孩子内心的窗口,以及为他们提供情感陪伴的“朋友”。

  余琦景透露,学而思在持续推进“技术赋能”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支持”,系统地将心理健康关怀融入公益战略之中。比如,新发起“小思来信”公益项目,组织员工以书信形式回应乡村孩子的提问,让公益互动更具温度。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