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工网语|本升专:脱下“学历长衫”,走上“真香”之路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寒窗苦读十余年,拿到本科学位后,却选择去读职业院校?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段子”,却正在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真实的抉择。这究竟是学历的“贬值”,还是人才成长的“理性回归”?

我国作为全球工业门类最全的国家,70%的人才需求来自职业教育。但当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通道被割裂,就出现了“学历过剩”与“技能荒”并存的怪象。一边是大学毕业生求职难,另一边是技能型人才缺口巨大。当本科生毕业后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选择去技校学一门实实在在的技能,这种务实态度值得肯定。这不是简单的教育选择,而是就业市场与教育体系关系的重新洗牌。

有人担忧:寒窗苦读十余年,最后却去学技工,是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但问题恰恰在于: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太过单一,社会观念里那件“学历长衫”太过沉重。在德国、瑞士等制造业强国,技术人才与大学毕业生同样受尊重,薪资水平也不相上下。真正需要“脱下长衫”的,或许是我们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

当然,我们也需要警惕“回炉”变成“另一个坑”。部分技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包就业”承诺暗藏猫腻,让一些学生虽然找到了工作,却依然陷入对职业发展的迷茫。这提醒我们:职业教育需要真正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设置要跟上产业发展,不能新瓶装旧酒。

真正的解决之道,不是简单地在“学历”和“技能”之间二选一,而是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高校应该放下身段,增加实践性课程;企业应当完善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而职业教育机构则需要提升教学质量,成为真正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值得欣慰的是,政策层面已经在行动。江苏2024年就率先推出“强技计划”,支持高校毕业生学习职业技能,构建多元成才路径,已成为社会共识。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人才需求。在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今天,我们既需要仰望星空的学者,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工匠。在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等新职业年薪已突破20万元。大学生“回炉”学技能,看似就业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又何尝不是一条“真香”之路,当年轻人敢于打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陈旧观念,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市场需求选择成长路径,这不仅是个人的理性选择,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永辉  任国勇  曹卢杰

主持出境  任国勇

视频拍摄  于房浩  李铭哲

视频剪辑  王刚强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