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绘就育人新图景

本文转自:珠海特区报

超1300项教育成果亮相教博会

教育创新绘就育人新图景

  超1300项教育创新成果亮相本届教博会。 本报记者 吴长赋 摄

  本报讯 记者施展华报道:11月1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作为我国教育创新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公益性盛会,本届教博会为期三天,来自国内外教育界、企业界、公益界超1300项教育创新成果纷纷亮相,多维度展现中国教育创新的蓬勃力量。

  在珠海市特殊教育学校展位,“孤独症学生情绪能力培养实践探索”项目用温暖的创新实践打动了众多参观者。该校教师郭胜男介绍,项目聚焦孤独症学生情绪能力薄弱的核心问题,围绕情绪识别、理解、表达、调控四大维度,结合低、中、高三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研发了一整套适配性强的教材教具与课程资源。

  现场展示的可实操拼图、情绪舒缓抱枕等教具兼具实用性与人文关怀,电子版教学画册支持家长扫码居家同步教学,配套课程光盘和课件让家庭教育更具专业性。其中,特别设计的情绪安静书尤为亮眼,教师自主绘制的卡通贴图和真人贴图,为文字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搭建了直观的学习桥梁。记者了解到,这套兼顾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的培养体系,不仅助力孤独症学生提升情绪管理能力,更为特殊教育领域提供了系统化、可操作的实践参考。

  非遗文化进校园,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北京师范大学余姚实验学校带来的“余姚河姆渡干栏式建筑中的榫卯结构”课程,让拥有7000年历史的非遗技艺走进课堂。该校校长王桥治介绍,课程灵感源自河姆渡遗址上发现的榫卯型建筑,“榫卯结构是珍贵的非遗财富,就连故宫不少建筑都沿用其无缝对接的工艺特点,让建筑构造更结实,这对中国建筑发展影响深远。”这门打破学科边界的项目化课程依托社团活动开展,覆盖小学至初中多学段,并在不同年级设置差异化学习内容。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复刻了先民的制作流程,自主测量、锯切木料,制作榫头与卯孔,采用纯天然材料完成搭建。“孩子们在搭建中锻炼了合作与探究精神,文字表达、绘画能力也明显进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被充分激发。”王桥治向记者展示了学生们在课程中绘制的图文笔记,直言这种“动手实践+文化探究”的模式,为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提供了生动范例。

  本届教博会上,一系列“科技+教育”创新成果也备受瞩目。其中,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带来的核心产品矩阵,展现了科技赋能教育的无限可能。该集团总裁办主任傅银涛介绍,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的AI全场景解决方案,依托海亮AI大模型,涵盖综合素质评价、家校共育平台、心理健康管理等多元板块,为学生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撑。

  此外,核心产品“e生涯”平台则以便捷的测评方式,通过输入学生个人、家庭及地区相关数据,生成个性化生涯规划参考,目前已在各大手机软件商城上线。据悉,该平台已覆盖全国近250所学校,包括集团自有70多所学校及参与乡村教育振兴托管的近180所学校,累计30多万学生均可通过平台开展生涯测评。

  “所有信息化产品均孵化于合作学校的真实办学场景,我们始终秉持‘生于校园、长于校园’的‘科技+服务’理念去打造整体解决方案。”傅银涛透露,集团近期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发布“面向2035学校因材施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后续将携手走进县域学校,让科技教育成果惠及更多师生。

  从特殊教育的人文关怀到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再到科技赋能的未来探索,本届教博会的千余项成果生动诠释了教育创新的多元路径。在这里,教育的温度与创新的力量交织,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相关链接>>>

  第七届教博会四大亮点

  ●从“大而全”迈向“专而精”。紧扣国家政策与时代需求,本届教博会聚焦“双减”背景下的科学教育“加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三大核心议题。两大品牌论坛备受瞩目:与中国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小学科学教育大会”,搭建全国性的科学教育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在全国具有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育局长论坛”本次移师珠海,会聚400余位教育局长,分享地方教育改革创新经验,共商教育改革发展大计。

  ●从“观看观摩”走向“共建共创”。突破传统单向展示模式,本届教博会推动全方位双向互动。《中国教师》杂志首次推出教博会专刊征稿,组委会支持多省市举办专题论坛,扩大开放式论坛与工作坊规模。现场打造的教育嘉年华,融合机器人竞技、航空航天教育展品体验等互动环节,将使珠海成为独具魅力的“亲子教育游”目的地。

  ●从“一时一地”延伸至“永不落幕”。教博会着力构建持续性创新平台,推动校(园)长论坛、科学教育大会等品牌活动常态化运营。通过“云上平台”持续开放精品资源,定期组织线上研讨、地方巡展与校(园)长沙龙,打造“永不落幕的教博会”。

  ●从“一校引领”拓展为“多方协同”。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国际资源”的协同创新生态,深化跨界合作,整合优质资源,为教育创新项目提供全链条支持。通过高水平国际交流活动展示全球教育资源与创新实践,围绕“留学中国”品牌搭建合作平台,推动教育理念的国际交流与本土融合。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1月19日 17:18[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