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不听话,‘强权’干涉有必要,家长应保留‘决策主导权’

随着社会车轮滚滚向前,咱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在不断“升级换代”。想当初,“棍棒教育”风靡一时,觉得严师出高徒;现在呢,“自由教育”、“快乐教育”成了新潮流,大家都想着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生活水平提高了,咱们的教育理念也跟着变了,变得更人性化,更注重孩子的感受了。

这一变,问题就来了,家长们开始分成两派,各有各的育儿经。一派觉得,孩子得严管,不然长歪了,得教他们正直善良;另一派呢,觉得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大人不能硬来,不然孩子会变得胆小、自卑。

说实话,不管你是哪一派,都得承认,有时候跟孩子讲道理,那就是对牛弹琴。孩子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当回事,还是我行我素。家长耐心有限,到最后,可能还是免不了一顿吼或者拍几下。

其实啊,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得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有时候,适当的“干涉”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全靠讲道理。

咱们得明白,讲道理不是万能的。就像你小时候,老师给你讲高等数学,你听得懂吗?肯定是一脸懵,不知道老师在说啥。心理学家都说了,7岁前的孩子,很难形成长久记忆。你今天跟他说的道理,明天可能就忘了。你自己想想,7岁前的事情,你还能记得多少?是不是都是些模模糊糊,但对你有深刻影响的记忆力?

7岁前的孩子,思维简单,只记得眼前的事,不会像咱们大人一样,把现在和过去对比,然后选择最好的做法。他们只关心现在开心不开心,有趣没趣,后果嘛,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熊孩子”会做出那么出格的事情。

那怎么办呢?咱们得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把握教育方式。

幼儿时期(1 - 3岁)

这时候的孩子,就像小树苗一样,特别需要父母的呵护。你得给他满满的爱,让他感受到安全。别用强硬的方式管教他,他正在探索这个世界,一切都那么新奇。你得鼓励他摸摸雪、尝尝糖、晒晒太阳,这些对他来说,都是神奇的体验。

学龄前(3 - 6岁)

孩子渐渐懂事了,有了自己的小世界。这时候,你得重视教育了。得教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待人接物,懂得自尊自爱、尊老爱幼。这时候,孩子还不太懂大道理,你跟他讲道理,可能没啥用。你可以适当拿出点“权威”,告诉他什么是底线,什么不可以做。比如,过马路得看红绿灯,这是基本原则,不能含糊。

学龄后(7 - 12岁)

孩子开始有自己的主意了,家长可能觉得越来越难管教。这时候,讲道理的方式就比较适用了。孩子已经能懂这个世界的规则了,在学校也尝到了酸甜苦辣。做错事了,也会受到惩罚。这时候,你可以多跟他讲道理,让他明白一些事理。

青少年时期(12 - 18岁)

青春期来了,孩子开始叛逆了。这时候,家长得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及时发现问题,多跟孩子沟通,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别放任自流,不然后果可能很严重。

那家长怎么处理问题,才能对孩子产生更积极的影响呢?

1、坚持原则,不盲目娇惯

这并不是说要对孩子多严格,而是要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态度要坚决。比如看电视、过马路、玩危险玩具这些,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顺从他们。你得态度温和又坚决地告诉他,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但有些事情,绝对不可以。

就像打针这件事,没有哪个孩子愿意打针,但家长得拿出态度,让他知道,只有乖乖打针,病才会好。打完针后,再好好安慰他,让他明白,有些事情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有专家说过:“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教育的过程。”家长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是在教孩子学会遵守规则。

2、在合理范围内,给孩子自由空间

除了那些危及生命或他人的事情外,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是得让孩子多参与、多选择。咱们培养孩子,不就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吗?所以,合理范围内的自由,家长得给孩子。

比如,学龄后的孩子,你可以给他一些零花钱,带他去超市时,让他自己分配这些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管他选择得好不好,家长都不能取笑他,因为只有让他自己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他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

当孩子成功完成任务时,家长要及时鼓励他,培养他的自信心。别过于纠结细节,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过于偏激的教育手段均非明智之选。作为家长,应学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适时调整教育策略,既要尊重孩子的独特个性,又要坚守自己的教育原则,做到既严格又慈爱,如此方能与孩子建立起朋友般的亲密关系,使孩子在成长道路上乐于倾听你的教诲,愿意从你那里汲取成长的养分。

总而言之,教育孩子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尤其是在孩子年幼、尚缺乏自我控制力与正确判断力的时候,家长更不应轻易放弃自己的引导与决策权。应珍惜这段时光,悉心陪伴孩子一同成长,共同迈向美好的未来。

校对 庄武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