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让小孩子尽情地玩耍?他只是在释放天性罢了

我常常看见一个小孩子背的书包甚至有几公斤重,让我心里莫名的会感到伤心难过,他才那么小,想我们小时候的生活,都是在释放天性

最好的教小孩子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成为小孩子,回归孩童的想法,用他们的眼光看世界。

很多人都会觉得孩子都上幼儿园了,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十分贪玩,不爱学习,非常担心,经常用打骂的方式强迫他学习。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孩子,天天有人给你制造规则,强迫你学习,强迫你接受他的思想,这是多么难受的事,他只是一个孩子。

所以其实不必太担心,玩耍是小孩子的天性,小孩子很单纯,你越强迫他做他就越不愿意做,因为在他心里,他是不喜欢的,小孩子的求知心理很强,所以这时你就需要引导,而不是强调甚至恐吓让他不要接触。

小孩子从一出生,他对这个世界就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刚学会爬了,就会摸摸这儿呀,动动那儿呀,用嘴巴咬一下呀,这都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说,他们玩儿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提高智商的过程。

很多家长会说,如果他一开始就没跟上大部队,那他一定会落后很多,算数啊,识字,这些都会在以后学习。

要知道,每个年龄干每个年龄的事是最好的,所以如果他想玩你不应该责怪他,而是引导他怎么玩。所以很多人小时候成绩很好,长大一落千丈,为什么因为你扼杀了他的求知思想,他一直被推着走,如果没有人推,便会迷茫。

举个例子,在我小时候,我和朋友玩扑克牌,我爸爸没有责怪我,而且教我另一种玩法,就是用几张牌,以+-x÷的方式等于一个数,这样才算赢家,也因此我的求知欲望就来了,我会很认真的思考,所以家长的引导很重要,扑克牌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如何使用它!

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大多数还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比如我们教小孩子学加法,1+1=2,你只要求他记住等于2,却不告诉他为什么 所以这也需要引导

心理学家曾经对100个有杰出成就的成功人士调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当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非常专注,有时候会达到一种兴奋的、物我两忘的状态。心理学家给这种状态起了一个名字叫“心流”。艺术家在搞创作的时候,科学家在做实验的时候,常常会获得这种心流的体验。

所以我们不应该太功利,要求任何事情都有价值,然后强加在他身上,而应该给那些看似没价值、却很有意思的时候给孩子一些时间。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