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唤醒勇敢

本文转自:厦门日报

胡永红

  胡永红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生命。教师节那天,我收到一条特别的信息:“老师,教师节快乐!我的头发扎起来了。”穿裙子、扎头发,对多数人而言再普通不过,于这位特殊的女孩而言,却历经整整两年的跋涉,才终于实现。

  初识她,是在学校日语协会的活动中。她总是安静地躲在角落,用浓密的黑发遮住脸庞,眼神里藏着不安与惊惧。我主动加了她的微信,不时与她分享一些随手拍下的天空、云霞与花草。渐渐地,她向我靠近。某个傍晚,她守在我教室门口,轻声说:“老师上课到这么迟会饿,这是小点心……我就想看看老师的笑脸。”那一刻,我感受到她心底柔软的光。

  我们开始相约在校园散步。我努力拼凑她零碎的词句,逐渐读懂她童年经历的阴影——那些被嘲笑、被否定的片段,像刺一样扎在她心里。她习惯退缩,唯一的宣泄是偶尔提笔画画。于是我对她说:“以后每周四,我们一起去图书馆画画吧。”她点点头,眼里有星光闪动。

  后来她开始毕业实习,却仍坚持每周三下班后赶来听我的选修课《科普探索》。我们的关心与信任,在点滴相处中生长。有一天,她忽然说:“也许我可以更勇敢一些!”我捕捉到她话语里的渴望,顺势邀请她在课堂上分享“调色的科学故事”。

  那节课,我特意设计了画作欣赏环节。她带来了十几幅作品——星空大海、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莲……同学们或即兴发言,或写信表达感受。在温暖而真诚的反馈中,她半倚讲台,怯怯地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公开授课。下课铃响时,同学们一个个走上前拥抱她。她哭了,反复说着:“大家真的很可爱,很温暖,我是因为感动才哭的。”

  那堂课,像一束光,照进了她封闭已久的世界。她开始主动表达:“老师,我要越来越勇敢”“我一定会穿裙子和你拍照”。语言清晰了,眼神也亮了。

  她的改变如涟漪般荡漾开来。《科普探索》结课时,她为班上52位同学每人准备了一支刻有名字和祝福的水笔,也收到了52封回信。“你画画非常厉害”“你是一个心灵纯粹的人”“爱让我们的距离变为零”……读着这些文字,她终于不再用头发遮脸,而是手捧自画的向日葵,在合照中笑得灿烂。

  毕业前夕,她的画作已积累五十余幅。我说:“也许可以在图书馆办一个个展,作为给母校的礼物。”她眼睛一亮。毕业典礼那天,她将卖画所得的近千元,全部捐给了学校教育基金会。这位曾经连对视都不敢的女孩,用行动诠释了生命自我成就的潜能。

  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曾说:“学会关心是学校教育的真谛。”基金会给她的感谢信中写道:“你的捐赠让我们感受到温暖与力量。”

  在智能时代呼啸而来的今天,教师更需理性审视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以关心为纽带,唤醒每一个生命内在的力量。当我们真正俯身倾听、真诚相伴,那些看似偏离轨道的种子,终会在适宜的土壤中,开出属于自己的花。而这,正是教育最动人的奇迹。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1月12日 06:16[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