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吕武 宋学军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提前规划,主动求变,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数量和规模为目标的单位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探索形成了人口转型发展期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成果。
构建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幼童教育家”人才培养目标矩阵
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基础。学院在长期人才培养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的目标从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授转向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综合素质提升。在建构过程中,学院以培育和涵养学生的教育家精神为价值引领,以著名幼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敬业、爱业、专业、创业”四个方面为基本框架,建构了以“一核四维”为特征的“幼童教育家”培养目标矩阵。“一核”是指以教育家精神培育为核心。“四维”是指具有高尚师德品质和深厚教育情怀;具有卓越潜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具备突出保教实践能力和数字化教育能力。建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矩阵,让学院从培养传统幼儿园教师转向培养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儿童教育者、研究者、创业者,为培养未来“幼童教育家”确立了方向和路径。
构建“双院管理+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人才培养路径模式
为了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学院打破已有培养模式,建立了“学院+书院”的双院管理模式,通过学院的学科专业教育与书院的通识教育相结合,为学前教育师范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和成长平台。学院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保教技能;书院则注重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多方面的通识教育、综合素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指导等,通过双院管理和多层次培养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学院鼓励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参与各类社团、竞赛、志愿服务等活动,实现个性成长,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重塑“宽口径+选择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宽口径的学科引领与启蒙。学院通过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学习,夯实学生的学科专业基础,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发展的内驱动力。学校校内导师开展学术指导与职业规划,通过一对一或小组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基础理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为其后继学习奠定基础;同时结合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提供个性化指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多模块课程支持,实现兴趣驱动学业。学院专业教育平台设置多门荣誉课程、5组选修模块(21门),教师教育平台设置5组选修模块(24门),提供更具有挑战性、拓展性、创新性、聚焦新时代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前沿性学习内容,助力学前师范生更灵活地选择专业学习和探索方向。校外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案例分析、工作坊等形式,将行业前沿动态和实际需求带入课堂,增强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校外导师的加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也为学生搭建起从校园到职场的桥梁,助力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挑战。
创新教育平台,支持个性发展。学院积极建设创新教育平台,设置学前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室等,开发学前综合实践课程,设立“童真趣语”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校内校外双导师共同支持学前师范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并实施具有创新性的创新项目活动,以此激发其创新思维和教育热情。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这一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不仅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还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和资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
通过重构人才培养目标矩阵、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模式以及重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逐步形成系统化、特色化的学前教师教育体系。尤其是“学院+书院”双院协同育人体系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远大的志向、勇于探索创新、追求卓越的学习品质提供了有效支持,让学前教育师范生拥有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多种成长可能,为人口转型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转型探索新型模式。学院在改革探索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改革成效得到社会高度认可,已经在省内外多所高校推广和应用。
(作者:吕武 宋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