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开封日报

主持人:杜思莹
核心提示
近日,我省一所幼儿园因“餐饮式”教学火出圈。筛麦子、和面、擀面条、做烧鸡,5岁孩子的生活技能甚至超越“80后”爸妈,被网友戏称“忙到没空哭”的幼儿园。
这家幼儿园并非孤例。生火做饭、喂鸡喂鸭、缝缝补补……“吃苦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多地悄然兴起,不仅悄然重塑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认知,也触动了社会对教育本质的深层思考。
没有劳动教育的教育,是不全面、不成功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不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更是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彰显了其在“全面培养人、培养全面的人”中的重要地位。针对这一话题,我们来看看大家的看法。
劳动教育应融入学习生活点滴
王兰兰
幼儿园因“餐饮式”教学“火出圈”,实际是劳动教育融入的结果。
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全面发展和传承中华美德至关重要。劳动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传承中华民族勤劳美德的必经之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劳动教育的日益重视,相关政策层出不穷,使得劳动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从一定层面来说,这种“返璞归真”的教育模式难能可贵。
培养青少年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不少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一些必需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常识的培养反而被抛在了文化课与各种兴趣班之后。从一定层面来说,幼儿园开设烹饪、手工等劳动课程,无疑对儿童的身心协调发展、社会情感的培养意义重大。但值得一提的是,劳动教育,不是“没苦硬吃式”“体力消耗式”教育,而是在学习中融入劳动实践,不仅要传授基本生活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劳动品格、协同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真正的劳动教育应融入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教育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如从整理床铺、打扫房间、洗碗等日常生活简单任务开始,建立他们积极参与劳动的心态。
劳动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长弓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教育过度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使得“劳动”被边缘化。孩子们被安排在各类培训班、兴趣班中,却很少有机会去摸一摸泥土、洗一洗碗碟。劳动似乎成了一种浪费时间的事情。然而,脱离生活的教育终将失去根基。事实证明,缺乏劳动体验的孩子往往自理能力差、责任意识不强、心理承受力弱,一旦离开父母的庇护便难以独立面对生活。
笔者认为,“吃苦幼儿园”的兴起,恰恰是对教育本质的一次矫正。劳动不仅仅是技能的学习,更是人格的磨炼。孩子在劳动中体验到努力与收获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也在反复尝试中培养了毅力与团队意识。劳动的过程,无形中扩展了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也会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以及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确立,正是希望通过劳动这一维度,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一个不会劳动的孩子,是很难真正理解生活的。而懂得劳动的孩子,则更容易拥有健全的人格与温暖的心灵。
当然,劳动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它不应被简化为“让孩子干家务”,也不能变成“表演式劳动”。关键在于引导孩子在劳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动手的同时感悟生活的意义。
让孩子“忙到没空哭”,不是让他们承受过多的负担,而是让他们在劳动的快乐与汗水中学会独立、懂得感恩,拥有面对未来的底气与能力。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能让孩子一生受益的教育。
要从“看得见的效果”转为“看不见的成长”
北田
看了视频中进行“热火朝天”劳动的萌娃们后,笔者翻看了评论区,看到不少家长对于劳动教育形式化的吐槽。
劳动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如果把德智体美劳作为描绘孩子成长的绚丽画卷,那么劳动就是这幅画卷最基础而不可或缺的底色。但是,幼儿园的一些老师为了追求完美,忽视孩子参与劳动的过程,看重的仅仅是劳动成果是否有成就感、拍照宣传是否好看。比如,做家务要拍照接龙,照片的背景和格式都有明确要求;学做一道菜要剪辑成视频,还要配上动画效果和音乐。这就导致劳动教育变成“家长作业”,孩子没学到技能,家长们疲于应付。
将复杂的教育过程简化为可量化的指标与可展示的成果,这种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主义,使得劳动教育成为一场自欺欺人的游戏,需要摒弃。笔者认为,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家长,都要敢于直面真实,允许孩子体验真实劳动中的混乱、失败与意外收获。此外,我们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应更多从“看得见的效果”转为“看不见的成长”,让幼儿在力所能及的劳动中体验到成就感、愉悦感,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回归教育本真 助力孩子成长
任佳慧
孩子们在筛麦子、和面、擀面条等活动中展现出惊人的生活技能,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劳动教育在幼儿阶段的生动实践与深远意义。
劳动教育并非新鲜事物,却在当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使命。它并非简单的体力付出,而是一种全方位的育人过程。在劳动中,孩子们不仅能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更能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和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知识传授与实践应用脱节的困境,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知世界、认识自我。
劳动教育的实施也需遵循科学规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设计贴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劳动项目,从简单的家务劳动到更具挑战性的社会实践,逐步引导孩子们在劳动中成长。同时,家庭、学校与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
劳动教育是教育回归本真的重要途径,它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触摸生活的温度,感受成长的力量。我们期待劳动教育能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