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铜陵日报
在现代社会的教育焦虑中,许多家长将学习成绩视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尺,却让品德教育在功利主义的浪潮中悄然搁浅。这种失衡的培养方式,正在造就一批批“高分缺德”的“优秀学生”,实在令人忧心。
邻居家那位“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典型例证。当她的考试成绩被同伴超越时,竟用冷暴力对待曾经的朋友。这种输不起的狭隘心态,与她在考卷上获得的满分形成刺眼反差。更令人深思的是,周围大人对这种行为的纵容——只要成绩单足够漂亮,品格缺陷似乎都可以被原谅。这让我想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警示:“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否太过追求那个“甜果实”,却忘了培育扎根本心的德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那位被当作“反面教材”的表弟。在那个书店的傍晚,他面对意外之财时展现的道德自觉,远比任何考试满分都更令人动容。当他说出“不能将私欲建立在他人失落之上”时,我看到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灵。柏拉图说:“美德不是用金钱能买来的,而是从美德本身产生财富。”表弟或许成不了学霸,但他拥有的精神财富,却是多少满分试卷都换不来的珍贵品质。
这两个故事折射出当代教育的深层困境:我们把教育简化成了知识灌输,把育人异化为分数竞赛。北宋思想家司马光曾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分数或许能让孩子进入好学校,但唯有德行才能引领他们走好人生之路。就像建造房屋,知识是砖瓦,品德才是地基。没有牢固的地基,再华丽的建筑都可能轰然倒塌。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重拾“立德树人”的教育本真。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春风化雨般滋养心灵的日常实践。它教会我们面对成败的从容,对待他人的善意,守护内心的准则。正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的终极目的,从来不是培养考试机器,而是培育完整的人。让我们在关注成绩单的同时,更用心浇灌自身品德的幼苗。因为唯有德才兼备,我们才能真正成长为撑起社会未来的栋梁之材。
枞阳县义津初级中学 杨玉
指导教师 洪少名
所属版面:校园内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