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穷尽一生所需要学习的并不是如何去追求“赢”,而是要学会如何去正确面对“输”。
一个午后,一位学生找到我,期期艾艾诉说了他进入初三以来的忧虑:成绩不断下滑,感觉无法面对父母的期盼和老师的鼓励,甚至萌生了辍学的念头。
通过谈心,我了解到这个从小学到中学一路顺风顺水的孩子,一直是家长口中的骄傲、老师同学眼中的标杆。他所接受的几乎所有信息,都围绕着如何变得“更好”,如何再“进一步”。然而,当现实第一次展现出“更坏”的趋势时,他发现自己手足无措——他的行囊里装满了进攻的武器,却没有一件像样的防具。
这引发了我的深思:我们都希望孩子能一路“赢”下去,但现实生活从不是单线程的坦途。它更像投掷一枚硬币,我们奋力想赢得光彩的正面,就不得不接受可能失去背面的现实。可我们的教育,往往倾尽全力于如何“赢”得我们认定的那一面。我们用“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故事激励坚持,这固然重要,但我们唯独忘了告知孩子一个真相:这世界上,确实存在努力了也未必能赢的战役,甚至有一辈子也无法抵达的高地。那么,当赢不了,当总是输,我们该如何自处?
成绩的向上攀升固然令人喜悦,但有往上走的,就必然有往下出溜的。对于后者,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止跌企稳”,甚至实现一场有价值的“战略性转移”?
首先,要在心理上不惧“出溜”。中国有句老话,叫“输人不输阵”。学业上暂时的落后,只能证明他人有强过我们的地方,或是我们当前的方法、状态出了问题。这时,心理上要学会一个“服”字。此处的“服”,并非“认输”或“屈服”,而是“敬服”——由衷地欣赏他人的优秀,清醒地认知自己的短板,可羡慕而不嫉妒,潜心学人之长,默默补己之短。赢的姿态可以暂时放下,但追求进步的“阵势”与心气,决不能丢。
其次,要正确认知“出溜”是人生的常态。日月有升沉,四季有轮回,草木有荣枯。万事万物皆有周期,人生的轨迹也从来不是一条单调上扬的直线,它充满了波折、平台甚至低谷。认识到这一点,孩子才能在挫折来临时,不将其视为世界末日,而是视为生命四季中的必然冬天——它或许严寒,却也在默默积蓄着春天的力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将“出溜”转化为一次宝贵的“校准”。挫折的价值,不在于打击本身,而在于它强迫我们停下惯性的脚步,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作为师长,我们需要引导孩子:
从“我失败了”转向“我学到了”:引导他们分析这次下滑的具体原因,是知识模块的漏洞、学习方法的陈旧,还是情绪管理的失衡?将模糊的挫败感,转化为具体、可解决的问题清单。
重新定义“赢”的内涵:将“赢”从单一的分数排名,扩展到“战胜了昨天的自己”、“弥补了一个知识盲区”、“拥有了更坚韧的心态”。每一次微小的自我超越,都是一场值得肯定的胜利。
构筑多元的自我价值支撑:让孩子明白,他的价值绝不只系于成绩单。他的善良、他的创意、他的担当、他某一方面的特长,共同构成了他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价值。当学业这一根支柱暂时晃动时,整个精神大厦依然能因其他支柱而屹立不倒。
教育的终极目的,或许不仅仅是培养一个能永远赢下去的“胜利者”,更是塑造一个在赢时能谦逊、在输时能从容,无论顺逆都能找到自身坐标和生命意义的、完整的“人”。教会孩子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并带着缺憾依然热爱生活、努力前行,这比任何一次考试满分都更为重要。
(作者:徐军民,安丘市青云双语学校校长,齐鲁名校长,潍坊市特级校长,潍坊市十佳校长,中学正高级教师,出版专著《三性教育》《尊重教育》《校长的365天》《徐言漫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