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电大讲堂”第二季启幕 文学赋能引领产教融合新路径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10月24日,“文学与电影产教融合教育战略咨询会”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与北京电影学院联合主办,坦博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战略支持。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表示,在人工智能重塑一切的时代,中国电影教育必须回归文学沃土,以“人文心智”对抗技术异化,以“破壁融合”重构教育生态。

  会议首轮研讨聚焦于“教育内核的重塑”。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表示,在AI时代,编剧最不可替代的“真功夫”源于深入生活的体验与原创的尊严。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主任、金鸡电影创投大会组委会秘书长王丹认为,在技术平权的时代,青年创作者虽善于“向外抓取”技术形式,却疏于“向内探索”精神世界。她认为,形式易得,内容为根,电影教育必须强化对“文学性与人文底蕴”这一核心的坚守。

  爱奇艺灿然工作室总经理、制片人齐康认为,电影教育的核心任务应从传授技能转向构建“思维的壁垒”。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在校内打通专业壁垒,推行“专业内通识教育”,让学生在协作中系统理解电影工业全貌;二是打破学科边界,建立跨学科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对世界与社会的深刻理解,从而支撑其创作出更具广度的作品。他表示,未来电影人才必须兼具“在地性的视野”与“全球性的视野”,并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上找到平衡,这是电影教育亟待搭建的新知识框架。

  如何打通院校与行业的壁垒,是咨询会的第二个核心议题。

  万达电影菁叹号总经理林岳潼从一线产业视角,分享了系统性扶持青年影人的三大关键环节,即精准定位、能力补全和信任构建。她表示,院校学生往往缺乏将文本功底转化为市场项目开发的能力,需通过制片体系中成熟的三大环节,搭建产业力量为青年影人构筑的成长路径。

  FIRST影展主理人李子为基于多年节展运营数据表示,产业存在严重的“成功者叙事”惯性,电影节展与电影教育应共同抗拒单一的功利导向,转而关注创作生态的“多样化”,主动发掘并陪伴那些短期内不被市场看好、但具备艺术价值与历史坐标意义的创作者。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从制片企业角度出发,认为电影教育应聚焦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即能运用专业文学素养为企业“发现优秀剧本、推动项目拍摄”的核心策划力量。

  《中国电影报》总编辑张晋锋表示,评价新人导演的根本在于其作品“基于文学根基的叙事能力”。他梳理了产业化以来20余部票房过亿的新人作品,无一不是依靠故事和人物而非流量或特效赢得市场,全行业应“回归电影的故事和人物,回归它的文学属性”。

  中国电影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余宁在发言中说,媒介已成为贯穿文艺创作闭环不可忽视的核心力量。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出版等传统领域必须主动变革,搭建与前沿技术相扣的信息平台与工具,使AI成为电影创作与传播的助力。无论如何迭代,最终必须遵循“由技入艺,由艺入道”的路径,其根本在于不能抛却人文底蕴,必须坚守人文情怀。

  在“价值锚点”讨论环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表示,无论技术条件如何变革,人文精神是一切艺术包括电影不可或缺的灵魂。在人工智能带来巨变的今天,他尤为强调“电影里边必须有文学性”这一根本原则。面对技术的挑战,电影教育更应回归本源,重视“作家才是最好的编剧”,从创作源头守护住那份源于生活、洞察人性的叙事智慧,这正是守住教育灵魂的关键所在。

  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孙甘露在回应AI是否将重新定义“原创性”时表示,原创性并非孤立产生,而是在不同艺术形式的广泛借鉴与深度融合中孕育的。他结合创作经历谈到小说写作与电影剧本的交融,认为电影在方法、观察与文体上为文学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应对技术挑战的关键,在于建立“更广泛的视野”,主动从其他艺术中汲取养分。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编剧张冀结合参观先进制造业的体验,提出电影教育在坚守专业优势的同时,亟需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转化教育,以应对剧变时代的职业挑战。

  著名作家赵德发以其作品《缱绻与决绝》(改编剧《生万物》)的书写为例,强调了深入生活对创作的极端重要性。呼吁电影教育必须引导学生们回到生活里去,培养学生“向下扎根”的能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孙承健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电影教育需要培养的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艺术”叠加型人才,而是具备底层思维逻辑贯通的“跨界融合型人才”。无论技术如何演变,“视觉的文学性”与“文学的视觉性”将相互交融,而文学素养始终是电影叙事不可或缺的根基。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过程,绝非简单回归原点。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革,我们需要建立新思维、新方法与新模式。AI带来的是一场“传承性革命”而非“颠覆性革命”,技术终将赋能更具想象力的表达,而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人文表达始终是电影艺术的灵魂所在。

  会上,北京电影学院与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将共同探索建立“可持续运作、筛选、孵化优质文学IP的新机制”。

  当日下午,“北电大讲堂·文学与电影”第二季开幕式暨首期巅峰对谈举行,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张民主持开幕式。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表示,技术迭代越快,越需追问“用技术讲述什么故事”;流量逻辑越强,越需思考“何种内容具有持久生命力”,而答案藏在文学中。她介绍,北电大讲堂第二季将与中国作家协会共建青年电影人文学IP库,旨在将文学现场转化为教学现场,让文学养分从课堂直接滴灌至片场。同时把产业现场转化为课堂现场,让教学改革与行业实践同频共振,培育“毕业即能实战”的新生力量。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影视文学委员会主任阎晶明表示:“文学与电影的结合,不仅是一种艺术共振,更是一种文化战略。”推动文学与电影融合,是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北电大讲堂第二季开幕对谈,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孙甘露与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编剧张冀围绕小说《千里江山图》的影视化改编展开,由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杨蕊主持。

来源:新华网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