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课堂串起好山水

本文转自:泸州日报

山野课堂串起好山水

——丹林镇以研学为引叩响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之门

孩子们体验泥染工艺。本报记者 张婷 摄

□ 本报记者 张婷

10月28日,一场以“梨好山林、游学皆宜”为主题的秋季研学实践活动在江阳区丹林镇“不在山林”基地开展,丹林小学四至五年级约200个孩子走出教室,像一群欢脱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地在山野里撒欢。

这场研学活动,是丹林镇晟林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次独立运营的研学项目,也是丹林镇将本地散落的文旅资源“珠串成链”,推进全镇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的一次尝试。

烤面包玩泥染

让学习根植于乡土

在“不在山林”基地面包房,空气里飘着面粉与奶油的甜香,孩子们围坐在桌前,争先恐后地把面团摔得啪啪响,然后捏成喜欢的模样。在飞雪纪非遗工坊,桌上摆满了林间的“宝藏”,孩子们把树叶和花朵,拼成展翅的蝴蝶、小狗、大树……然后粘贴进相框珍藏。在山林营地田野教室里,飘荡着泥土的气息,孩子们把扎好的白布团浸入泥浆里,当布料被展开的瞬间,深浅不一的灰褐色纹路流淌开来。

暮色渐浓时,孩子们抱着自己做的面包、拓印画和泥染布踏上回程的大巴,车厢里飘着面包的麦香、泥土的芬芳,还有秋天特有的、阳光晒透落叶的温暖气息。

“梨好山林、游学皆宜”秋季研学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围绕“教育性、在地性、趣味性”三大原则展开,为学生打造兼具知识性与体验感的沉浸式学习活动。在教育性方面,注重动手实践与跨学科融合,通过窑烤面包学发酵原理、泥染了解矿物染文化,融合科学、历史与艺术等多学科知识,提升综合素养;在在地性方面,充分依托本地自然资源与文化特色,引导学生感知丹林独特的生态环境与乡土文化,增强对乡村的认知与认同;在趣味性方面,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拼贴画、拓印等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活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整体课程以“做中学、玩中悟”为核心,让知识落地于生活,让学习根植于乡土,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知行合一。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课程由泸州开放大学专业设计,丹林镇晟林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全程参与组织、师资培训,形成“专业设计+本土运营”的高效模式。丹林镇晟林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活动前期专程赴泸州开放大学参与系统培训与环节推演,积极从“资源管理者”向“运营服务者”转型。

丹林镇晟林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研学(板块)负责人帅琼华表示,对于镇集体公司而言,这是一次为乡村振兴赋能、产业增效、村民增收,以及将乡村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资源的尝试。

拓展四季课程

构建全域研学新图景

“我们将以此次秋季研学活动为试点,全面开展复盘总结,梳理各环节执行要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丹林镇党委书记谢斌斌说。

丹林镇将以此次秋季研学为起点,系统拓展成春季“樱花谷+酱油工坊”,夏季“田野农耕+自然探索”,秋季“梨园丰收+非遗体验”,冬季“古民居+民俗文化”的“四季课程”体系。目标群体也将从丹林小学学生,逐步覆盖周边中小学学生,再拓展至亲子家庭、企事业单位。

在今后开展研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丹林镇还将注重差异化发展。在资源差异化方面,依托本土原生态资源,如石窑建筑、天然泥土等独特乡土元素,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的研学场景,凸显自然本真与文化根脉;在运营差异化方面,由村集体公司主导,采用“专业设计+本土运营”模式,既引入专业力量提升品质,又发挥本地参与优势,有效平衡公益属性与运营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课程差异化方面,坚持“小而精”的课程开发理念,聚焦沉浸式体验,如泥染课程涵盖挖泥、制浆、染色等完整流程,强化动手实践,避免浅层化、走马观花式地参观学习;在定位差异化方面,以研学教育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有机融入乡村观察与在地文化体验,推动产业激活与文化传承双向赋能,助力乡村实现内生性发展。

从“梨好山林”出发,向“全域振兴”迈进。丹林镇正以党建为引领,以研学为触点,以集体公司为主力,走出一条资源活化、产业融合、文化传承的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0月30日 01:43[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