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近视”小学照见教育本真

本文转自:烟台日报

YMG全媒体记者 刘洁

当城市里的家长们为孩子的视力健康焦头烂额,忙着将各种昂贵的矫正仪器、防护设备塞满孩子的书包时,云南三所偏远小学却以一种近乎“原始”的方式,创造了学生“零近视”的教育奇迹。位于云南省的红河州屏边县湾塘小学及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腊福小学、戈的小学没有依靠高科技干预,只是坚持让学生每天拥有3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时间,便轻松破解了困扰现代教育的近视难题。

这三所小学提供的“阳光处方”,表面上是对视力健康的有效干预,本质上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唤醒。从他们的做法中,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阳光、空气、运动这些最朴素、最自然的元素,是儿童健康成长最宝贵的营养。

在电子屏幕几乎成为城市教室标配的今天,教育的现代化常常被错误地等同于技术装备的竞赛。然而,技术和设备的普及,却在无形中让孩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孩子们的视力健康、身体素质、自然体验等正在被悄然抹杀。

云南这三所小学的教育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反向的启示:教育的品质从来不与技术的投入成正比。当城市里的学生们形成“屏幕依赖”时,这些偏远小学却凭借对教育本质的坚守,守护住了学生最珍贵的健康资本。

“阳光处方”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逻辑与人文关怀。医学研究表明,户外活动对防控近视的关键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而在于户外的自然光线能够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从而有效抑制眼轴变长,预防近视发生。同时,阳光下的奔跑、嬉戏、运动,不仅锻炼了孩子的体魄,更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腊福小学,无论从哪间教室望出去,满眼尽是翠绿的山林。孩子们仰头看到的不是刺眼的电子屏,而是清新的自然风光。在这些小学里,户外运动不只是“大课间的30分钟”,而是深入到每天的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打篮球、丢手绢、跳绳、玩双杠等,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汗水顺着脸颊流淌。与此同时,劳动教育也扎扎实实地开展着——宿舍打理得井井有条,菜地收获的果实可以带回家,周末和假期还有家务作业。

云南这三所小学的教育实践,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教育体系中那些被忽视的常识。它们提醒我们:教育不仅发生在教室的四壁之内,更存在于广阔的自然天地之中;教育不仅关乎知识的积累,更关乎身体的健康与心灵的丰盈;教育的现代化不是技术的军备竞赛,而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与回归。

教育的最高境界,或许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由奔跑,在自然中快乐成长。云南这三所小学的“零近视”奇迹,不仅是一份健康答卷,更是一份教育启示录。它告诉我们,有时候,教育中最有效的“高科技”,反而不是“高科技”,恰恰是那些最自然、最朴素、最本真的东西。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