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教师报
王林利
当备课求过、管理求安、成长求稳成为部分教师的自嘲式宣言,“佛系教师”的标签在校园悄然蔓延。有人将其解读为对抗形式主义的生存智慧,视作缓解职业倦怠的心灵解药。但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清醒从来不是“躺平”式的淡然,而是对职业本质的坚守。这份坚守里藏着教育者不能放下的重量。
对于“佛系教师”这个标签,首先要厘清边界在哪里。若说面对动辄数十页的迎检台账能保持从容,对脱离教学实际的评比考核学会释怀,这种不恋虚功的心态恰恰是教育者该有的定力。但当“佛系”渗透到育人核心环节,性质便发生改变:教案常年“炒冷饭”不更新,把照本宣科当教学常态;对学生的迷茫视而不见,将“不惹事”作为管理准则;把按时上下班当作职业追求,对专业成长毫无热情,这种淡然本质上是对教育责任的逃避。
教育的重量不是行政表格的厚度,而是对待生命的态度。我曾看见临近退休的同事清晨5点坐在办公室逐字批改学生的作文,只因担心“一个错别字糊弄过去,孩子可能就带着它走很远”。那些看似琐碎的批注、不经意的追问、放学后的谈心,实则都是在为生命成长筑基。反观自己曾有过的“佛系”时刻:面对上课嗜睡的学生,我以“不影响他人”为由听之任之,直到后来才知道他正因父母离异而陷入绝望。这份迟来的愧疚让我深刻地明白,教师的“随它去”心态可能让我们错过最佳的教育契机。
不过我们也不能将“佛系”心态蔓延全部归为教师个人选择,某种程度上也是教育生态失衡的一种体现。有的教师一周应对三类检查、填报六种报表,真正用于家校沟通的时间少之又少;有的教师因善意管教遭遇家长质疑,渐渐学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些现实困境像细密的沙粒,慢慢消磨着教师的热情,“佛系”便成了部分教师自我保护的铠甲。
因此,破解“佛系”困局,从来不是靠教师的单打独斗,而需要管理者、同行与社会的共同奔赴。
学校管理者需要算清“三本账”。法律账,别让过度考核、随意摊派触碰法律“红线”;效益账,算算多少时间耗在了签到签退、会议留痕这些虚功上;人心账,课堂出彩比报表漂亮更受尊重,育人有效比材料齐全更被认可。
同行之间多一些共情、互助。老教师不必苛责青年教师拒绝无效加班的选择,就像青年教师要理解前辈严谨、较真的坚持。去年我校开展“教研互助坊”活动,资深教师分享育人经验,青年教师传授高效办公技巧,大家还共同研发了“学情跟踪小程序”,减少了重复劳动,提升了管理效率。可见,对抗职业倦怠靠的不是“佛系”,而是专业成长的获得感。
社会要给教育者多一些价值认同。当家长不再把“孩子不听话就找老师”当作理所当然,当评价体系不再用分数衡量一切,当舆论不再动辄对教育口诛笔伐,教师才能卸下不必要的包袱。“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说,教育是“以生命唤醒生命”的事业,这份事业需要社会给予温度与尊重。
教育从来不是“守摊子”的职业,而是“育新苗”的事业,教育者应有的姿态不是“佛系”的随波逐流,而是坚韧与执着,守住对知识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未来的担当。
拒做“佛系”守夜人,不恋虚功但求实效,不避责任更重成长,在备课的深夜里保持热忱,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传递温暖。当每一位教育者都扛起这份职业重量,校园才能长出挺拔的新苗,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照亮未来的光。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沈丘县洪山镇第一初级中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