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与负重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愉悦与负重

□江振平

常闻世人论学,多言其苦。无论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箴言,还是“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喟叹,似乎总将学习与“苦役”和“负重”紧紧相连。

亦有另一种声音,轻轻叩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埋首书卷非但不是苦役,反是至上的享受,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沉醉与满足。

其间的分别,或许正在于“愉悦”与“负重”的一念之差。

在寻常的视野里,学习常被简化为一件纯粹的工具。我们为了一纸文凭、一个职位、一份竞争力而学。“学以致用”的箴言被狭隘地曲解为“学以致利”。学习被剥离了内在的精神维度,它便不再是滋养心灵的清泉,而成了压在肩头的担子。

曾听一位刚结束考试的年轻人长舒一口气道:“终于考完了,感觉像是刑满释放。”此言虽带戏谑,却也说明了如果学习沦为外在的任务,求知的本真快乐便悄然失落。知识如流水般滑过心灵却不留痕迹,最终陷入“学得愈多,遗忘愈速;读得愈广,领悟愈浅”的异化困境。

而在那些将学习视为乐趣的生命中,我们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对于他们,学习不是外在强加的负荷,而是内在生发的渴求,不是知识的被动接纳,而是与人类精神宝库的主动对话。

这种愉悦,是理智与情感深度共鸣所带来的深沉喜悦。它如同孔子反复体味“学而时习”时,那发自内心的“不亦说乎”。也如庄子笔下庖丁,解牛至妙处时,那份“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自得与满足。这份由内而外的乐趣,成为他们不断突破自我、探求真知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那么,这份学习的愉悦感,究竟从何而来?

它源于智识开拓时的那份豁然。每一次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都是心灵疆域的拓展;每一个复杂谜题的破解,都带来思维边界洞穿的快感。“原来如此”的瞬间,如同暗夜明灯,驱散理解的迷雾,其乐无穷。

它来自精神对话时的那份共鸣。通过阅读与沉思,我们得以跨越时空阻隔,与古今中外的伟大心灵进行深度交流。“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精神共鸣,带来的是无可替代的深层满足与灵魂滋养。

它在于自我超越时的那份成长。在学习的长路上,每一个微小的突破,每一次认知的更新,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今日之我”胜过“昨日之我”。这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生命成长感,本身就是丰厚的回报。

由此看来,从学习的“负重者”转变为“愉悦者”,其关键或许就在于将学习从生命的“任务清单”中解放出来,让它成为“乐趣之源”。

这需要我们去打破那层功利的硬壳,回归学习最为本真的目的:发展人性,丰盈精神。让学习本身成为目的,而非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

我们需要悉心培育那份深层的内在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寻,化机械记忆为批判思考,让好奇心本身成为最好的老师。

我们还应珍视并追寻学习时那种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心流”体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沉浸其中的纯粹时刻,本身便是最美好的犒赏。

身处信息奔涌的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我们共同的使命。当我们能像那些贤者一般,在求知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索之乐、思考之悦与成长之足时,我们便不仅是在为适应社会而装备自己,更是在有力地参与推进社会,并在个人成长的意义上,活出生命的饱满、实现自我的价值。


(教育责编:拓荒牛 )
标签:愉悦与负重
2025年10月16日 16:09[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