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同一堂生态课,生态文明教育架起湾区跨学科协同育人桥梁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秋日的广州协和学校校园里,草木依旧葱茏,奉园、绿园的绿意与水科技展厅的现代气息交融。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10月14日,粤港澳三地教育界代表、校长、教师与学生齐聚广州协和学校,共同参与“粤港澳同一堂课·生态文明教育”交流活动。这场以生态为纽带的教育盛会为师生们搭建起一座跨区域协同育人的桥梁,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湾区校园扎根生长。

以生态教育响应时代命题

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行动路径。近年来,广东各地各校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以绿色学校创建、开发生态文明教育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推进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等多种形式方法,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进学校、进课程、进课堂,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此次活动选择在广州协和学校举办,是因其“绿色育人、生态立校”的办学理念与丰富实践:作为“国际生态校园”,该校将生态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课程体系与办学实践,开发“六和”特色课程,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师生的内在共识。

“将生态文明教育深度融入育人体系,培养青少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是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广州协和学校党委书记刘红梅表示,承办这场高规格活动,既是对学校既往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生态教育探索的鞭策。

课堂实践:真实情境中激活育人实效

“绿园的水泵坏了,水质变浑浊了,我们该怎么解决?”在广州协和学校的生态课堂上,生物教师李晓瑜带领学生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破解真实环境问题——学生们化身“生态科技部”“技术部”“实验部门”成员,实地考察、采集水样、开展化学生物测试,在跨学科协作中寻找解决方案。

“在真实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极大激发,他们查资料、做实验,主动提出要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数据,获得解决方案,这正是项目式学习的魅力。”广州协和学校教研处副主任陈哲感慨道。这位深耕生态文明教育20余年的教育者观察到,课堂上,学生不仅运用生物知识,更综合物理技术、化学数据与生物系统观念解决问题,“项目式学习下的STEAM教育,哪怕是文科老师,也能从人文角度切入生态教育”。

这样的实践课堂,成为粤港澳三地教育理念碰撞的核心场域。澳门岭南中学主任罗志伟在听完课后直言深受启发:“广州的课堂能结合校园随机环境,让学生利用身边资源发现并改善问题,这提醒我们,生态教育就该从学生周边推动,让他们清楚如何动手改善环境。”他特别注意到广州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比如处理水质问题时的测量、处理步骤,澳门的学生可以多学习,未来我们希望能带学生来这里上课”。

三地对话:在“同”与“异”中探寻协同路径

“同,是大家都关切世界可持续发展,都用STEAM、跨学科方法推广教育;异,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同,可就地取材用本地案例教学。”香港协和书院校长吕浩荣的这番话,精准概括了粤港澳三地生态教育的共性与差异。

作为首次参与活动的香港教育者,吕浩荣对广州协和学校的“全天候生态教育”印象深刻:“这里不仅在特别的活动中推广生态教育,更将其融入师生的日常习惯,这种全方位渗透值得香港借鉴。”他透露,已与广州协和学校初步沟通,计划今年组织两校师生互访,“多交流才能共同创造更好的教学方法,跨区域学习的范围很重要”。

而在陈哲看来,三地教育的互补性正为协同发展提供可能:“香港在STEAM和项目式学习方面介入更早,更关注学生人文与个体发展;内地近年来也在转向课堂协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共同交流能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罗志伟则从“环保着眼点”的差异中看到合作空间:“香港、澳门与内地对环境保护的重点不同,比如澳门更需关注填海生态,内地则有流花湖、松山湖等不同场景,多举办这类活动,结合施美彬老师提到的‘真实问题导向’,能让我们找到共同发展的方向,避免教学碎片化。”

专家点评:项目式学习的核心是解决真实问题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员施美彬对广州协和学校李晓瑜和澳门岭南中学吴锦德的生态课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还强调,项目式学习的核心是解决真实问题,若缺乏真实场景的实践,育人效果便会打折扣。“如果我们能将实践考查纳入其中,学生之间的真正学习将更加有意义。项目式学习的核心是解决真实问题,如果没有真实问题的解决,就无法谈论项目式学习,而且绝对落实不到位。”

学生心声:在交流中种下环保责任

“这节课让我了解到澳门的生态环保问题,也看到了内地乃至世界的环保行动,更学会了生物环保取水的具体步骤。”广州协和学校高一学生叶羿汛说,生态问题不分地域,“以后我会更主动去关注身边的环境,比如绿园池塘的水循环,甚至流花湖的保护,这是我的责任”。

同班同学刘惠晶则对“生态发展、环境保护与生产的平衡”有了新思考:“澳门老师的课很生动,环保不是口号,而是要在生活中找到切实的解决办法。比如课堂上讨论的水质处理,其实和我们身边的河流保护息息相关。”

学生们的反馈,恰恰印证了活动的育人初心——正如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海东所言,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粤港澳大湾区校园扎根、在孩子心中绽放。当学生能从校园生态延伸到湾区建设,再上升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价值才算真正落地。”

文、图、视频 | 记者 何宁 实习生 岑倩 通讯员 胡娇艳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