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一下大家,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各位爸爸妈妈们各自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样的?相信大部分家长会说,我是孩子的引导者,或是监督者。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自以为是的好心,最后竟然落一个“破坏者”的角色。网络上不是有一个段子吗?孩子不学习时,家里一片和谐,可谓是母慈子孝,其乐融融。孩子一到学习时刻,家里便鸡飞狗跳,宛如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状态。有位妈妈辅导三年级孩子作业,两位数乘法列式计算。孩子竖式还没列完,妈妈就扯开嗓门大喊,数位对齐了吗?孩子赶紧擦干净,重写,一次又一次,继续出错,妈妈继续“指导”。一晚上时间,孩子都没学会,着急得哭起来 。
其实,这位妈妈就是“破坏者”,因为她给孩子的感觉就是,数学很难,学习太累了。学习其实是一个持久战,并不是说一天两天就结束了,完成了,长期影响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而家长们往往看不到长期性,而是聚焦于短期:这次期末考得咋样?今天作业做完没?你怎么又挨批评了?这些东西,一层一层,一点一滴,伤害了孩子长期学习的积极性。家长短短的批评几句,或许能让孩子羞愧,然后努力多刷几道题,可时间一长,孩子能坚持得住吗?如果每一天学习都是这样,在痛苦中煎熬,那又怎么提得起兴趣 ,以学习为爱好呢?
后面的学习时间依旧十分漫长,如果长期这样,混混度日,将孕育出厌学心理、逆反心理。身边很多这样的案例,孩子升学了,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环境,提升成绩。妈妈们不工作了,变身专职妈妈,贴身陪伴,但孩子成绩依旧没有什么变化,反而不开心,书都不想读了。父母们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让孩子恐惧学习,恐惧考试,其实就是一种“破坏”学习的行为。家里“鸡飞狗跳”的时候,不开心的难道只有父母吗?孩子不也是一样,一家人情绪都不会太高涨。
学生年代,我们最害怕的莫过于窗外多了一双默默关注你的“眼睛”,也就是老师是不是的站在后面,家长们有时候何尝不是也在扮演这种角色呢?父母们,在孩子学习时,即使不能给他们多创造一点乐趣,但千万记住,不要让恐惧占据孩子的心理。如果当学习和痛苦画上等号,那孩子们能想到的,只是逃离。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庭的梦想,但是爸爸妈妈们的高期待,有时并不是一件好事。家长们觉得理所应当的事情,在孩子眼里并不是那么回事。考试好不容易上了九十分,家长会问其他分丢哪里了;考了一百分,家长会问其他同学考得怎么样。家长的期待,很多孩子都没法做到,即使用尽全力做到后,家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当这种期待变成一种执念后,孩子便开始反抗了。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呢?闲暇的时候,父母们可以经常问问自己,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令孩子觉得害怕了,最近自己到底是在关心孩子学习还是关系孩子本人,学习不好就是坏孩子吗?以分数论英雄,并不值得提倡,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孩子不爱学习或者有别的方面的爱好。学习并不等同于负担,它应该和我们吃饭一样,是身体的正常诉求。把眼光放远一点,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