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绥化日报
文/摄 于福友 全媒体记者 刘华鹏
10月11日清晨,秋日的阳光洒满绥化学院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耕读教育基地,丰收的玉米泛着金黄。该院2023级、2024级30余名学生手持镰刀、分组穿梭在田垄间,掰玉米、运秸秆,分工协作完成玉米收割作业,用双手践行“以耕促学、以读赋能”的耕读教育理念。
“握住玉米秆底部,稍微用力向上掰,苞叶就能轻松脱落!” 基地里,2023级农学专业学生李想一边示范,一边向身边同学讲解。作为去年就参与过耕读实践的老学员,他对从播种到收获的全流程早已熟悉,“去年第一次下田时,连农具都握不稳,如今不仅能熟练收割,还能通过玉米的果穗大小、籽粒饱满度,判断土壤肥力和灌溉效果,这些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活知识’。”今年是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开展耕读教育的第二年,田间地头的实践课堂正让越来越多学生在劳作中立初心、长本领。
学院耕读教育负责人说:“我们不是简单让学生‘干活’,而是把每一次田间实践都与专业知识挂钩。”在此次玉米收割前,学院专门开设“作物收获与产量测算”理论课,讲解玉米成熟度判断、机械化收割原理等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下田,在劳作中验证理论、解决疑问。“以前学《土壤肥料学》,总觉得‘有机质提升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很抽象,直到自己种了玉米才明白。去年我们在试验田分区域施加不同比例的有机肥,今年收割时明显发现,有机肥比例高的地块,玉米果穗更饱满,亩产比普通地块多了近100斤。”2024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王浩淼捧着刚收获的玉米,语气里满是成就感。耕读实践让她真正理解了“农业是有生命的科学”,也让她坚定了未来从事农业水利研究、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
自2024年启动耕读教育以来,学院始终围绕“耕读融合”构建实践体系:春季组织学生参与播种、施肥,夏季开展作物生长监测与病虫害防治,秋季进行收割与成果复盘,冬季则结合专业课程开展农业技术研讨。据悉,学院今年进一步完善了耕读教育体系,除玉米外,基地还种植了大豆、蔬菜等作物,形成“季节性耕作+常态化研学”模式,同时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乡村种植大户担任校外导师,定期为学生开展田间授课。截至目前,已有近500名学生参与耕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