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性技术应带来颠覆性教育方式

本文转自:中国教师报

纵横谈

颠覆性技术应带来颠覆性教育方式

周 航

    秋季学期开学前夕,教育部联合网信办启动针对AI学习机的合规性排查,要求各类教育AI产品明确标注答案生成功能的使用限制。其实近一年多来,人工智能迅速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缝隙。对于大多数非业内人士来说,会感觉手里突然被塞进了一件“神器”,兴奋、畏惧或抗拒,但都不知所措。

    无论是否准备好,无论兴奋、厌恶还是畏惧,人工智能来了,势不可挡且无法逆转。不同以往,这一次教育行业特别是基础教育反应迅速。在DeepSeek-R1发布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发布,明确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同时探索高校与中学合作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模式,打造人工智能教育高阶课程。

    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不难,开发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模式、打造人工智能教育高阶课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项任务面前,名师名校长和年轻教师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所有人都在尝试。一方面,教师使用辅助教学软件,曾经需要几小时的备课写教案用半小时就可以完成,如山的作业本也可以很快批改完成,连出题也是小事一桩,似乎真的给教师大大减轻了负担;另一方面,作业越留越多、越留越难,但学生“以子之矛刺子之盾”,借助人工智能完成作业,再难的题目也不在话下。这到底是教师在教、学生在学,还是人工智能之间的较量?

    不少教育专家比如佐藤学,警告在教育上要慎用人工智能,除了以上提到的问题,他们还顾及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伦理、思辨等问题。要避免和消除这些后患,有大量的工作亟待完成,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但是,坐等条件成熟再开始行动是不现实的,何况许多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显现出来。在这样空前的大变革来临之际,更需要教育人“摸着石头过河”。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在1994年就发表过“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作用”的论点。人工智能这种颠覆性的技术,应该也必然带来颠覆性的教育方式。这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人们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卷入,区别在于主动参与可以使这一进程有序而可控,被动卷入则很可能处于完全失控的境地。

    所以,积极探索无疑是正确的应对方式,但如何探索?许多教育工作者不约而同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迷茫之际这是回溯本心,明确方向的明智之举。那么,人工智能时代育人目标的变与不变是什么?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唐江澎提出的“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是对育人目标的准确概括。其中,“问题解决者”面临的问题以及随之需要具备的能力是随时代变化的。人工智能时代对大多数人写代码、讲外语、数学计算等能力的要求大大降低,如果还让学生刷题、死记硬背,不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将很快落后于时代。

    在人工智能辅助下,体育教师可以教数学,教师这个职业是否可以消失了?恐怕恰恰相反。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定位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同时,人工智能提供的专业内容仍然要由教育专业人士提供,如此才能保证知识的连贯性、逻辑性和学科相关性;尽管教师讲授大大减少,但教师要通过数据时时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用更多时间组织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把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教授知识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他们的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社会情感都是育人的重要方面,这些恰恰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教师完成的。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需要颠覆性的教育方式改革,而这些改革仍然需要通过教师来实施,这是诸多变数中不会改变的存在。

    (作者系明远未来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