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课点赞

本文转自:烟台日报

YMG全媒体记者 杨春娜

今年秋季,北京市1400余所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覆盖183万余名学生。杭州、西安等城市也迅速跟进。这标志着人工智能教育不再只是兴趣小组或特色活动,正式成为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我们为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点赞,因为这能够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激发创新思维,更好回应时代呼唤。

从手机里的语音助手到家里的扫地机器人,从餐厅里的机器人到大街上经常看到的无人驾驶快递车……我们身边,人工智能已无处不在,它深深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所以,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课的开设,有着现实的紧迫感。未来,理解并运用AI的能力,或将像识字、算数一样,成为一项基础素养。

此外,人工智能能够创造新岗位,还能替代旧岗位,这种就业市场的巨变,意味着今天的教育必须为明天的社会做好准备。如果我们的孩子对人工智能一无所知,未来就可能在新起点上落后。全球已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这是一场关乎未来国力的基础教育布局。我们的教育体系必须积极应对,才能培养出足以参与全球竞争的未来人才。

这门课的核心价值,远不止于教会孩子操作某个软件或机器人,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学会将复杂问题分解成小步骤,理解数据如何驱动决策,明白智能系统是如何通过学习样本而变得聪明。这种逻辑严谨、注重流程的思维方式,能帮助孩子们更有效地解决学习乃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数智时代,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还能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伦理、法律之间的关系。

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它成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个新契机。

通过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和线上教育平台,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跨越地理阻隔。比如,偏远乡村小学的学生,现在也能通过直播,和一线城市的学生一起听名师讲解人工智能基础原理。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此外,AI辅助教学工具本身也能促进教育公平。它们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进度,提供个性化的练习和辅导,相当于为每个孩子请了一位耐心的“AI家教”。这既能让学习吃力的孩子跟上进度,也让学有余力的孩子有更大发展空间。

与传统课程相比,人工智能课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它鼓励孩子们动手,在创造中学习。根据报道,在西安一所中学的AI项目课上,学生们尝试开发了一套校园垃圾分类智能识别系统。从收集塑料瓶、纸箱的图片,到训练模型、调试系统,整个过程就是一次完整的创新实践。当看到自己设计的程序能准确识别垃圾时,孩子们获得的成就感是巨大的。

这种项目式学习,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等综合素养。许多学校还积极与科技企业合作,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产业需求和技术应用,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开了新的窗口。

当然,开设这门课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材如何更贴近学生生活,如何持续培养师资力量,如何让评价体系更科学,都是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对学生来说,要在尊重他们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做好科学的准备,不仅要有内容的逐渐提升,还要用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场景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领悟人工智能到底能做什么。

今天,我们在孩子心中播下人工智能的种子,明天,他们将有能力应对一个更具创新、更富智慧的未来。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