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他律”。啥叫他律?就是学生还小,或者刚进学校,啥也不懂,得靠老师、家长和学校规矩来“管”着他们。比如,小学生刚上学,老师得定规矩:上课不许说话,作业得按时交,见到老师得问好。这些规矩听着简单,但对小孩来说,就是帮他们搞清楚“啥能干,啥不能干”。我小时候,老师就在黑板上写“课堂纪律”,谁不守规矩,就得站到教室后面去。那会儿真觉得烦,但后来想想,没这些规矩,课堂还不乱套了?
他律这步,核心是让学生习惯规矩。老师得讲清楚为啥要有这些规矩,比如按时交作业是为了养成好习惯,不是故意找茬。数据也说了,教育部2019年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里提到,80%的学生行为问题都跟早期规矩没立好有关。所以,老师得当个“引路人”,别光想着罚,得让学生觉得“守规矩有道理”。比如,我有个朋友当老师,她班上有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她没老批评,而是带他参加学校的志愿活动,慢慢地,这小孩就明白了守规矩的好处。
再说,他律不是为了把学生管得死死的。老师得给点空间,别把学生个性给压没了。比如,有的孩子爱画画,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他画个板报,既守了规矩,又让他觉得自己有价值。家长也得配合,别老说“听老师的话就行”,得多跟孩子聊聊,告诉他们规矩是为啥定的。这样,学生慢慢就把规矩“装”到心里,为下一步“自律”铺路。
接下来聊“自律”。自律是啥?就是学生不用老师盯着,也能自己管自己。比如,作业不用催,自己就写;时间自己会安排;课堂上还能主动举手发言。这一步可不简单,得靠学生自己明白“守规矩是为自己好”。我有个侄子,初一那会儿老偷懒,后来老师让他当小组长,负责收作业。他发现自己不按时交,组里同学就得扣分,慢慢地他就自觉起来了。这就是自律的苗头。
想让学生自律,老师得给点“甜头”。比如,教育部2023年的报告显示,70%的学生在有正向奖励的班级里,自律行为明显增多。啥叫正向奖励?就是别老罚,得多夸。学生按时交作业,老师给个笑脸贴纸;课堂上答对问题,表扬一句“答得真棒”。这些小动作,能让学生觉得“做对事真爽”。还有,老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定规矩,比如班会时讨论“作业咋交更合理”。学生自己定的规矩,他们更愿意守。
自律不是一天练成的,得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来。比如,学校搞个“项目学习”,让学生自己分组、定计划、做任务。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出错,但出错没关系,老师得引导他们想想“为啥错了,咋改”。我有个朋友的女儿,初二时参加学校的一个科技比赛,第一次计划乱七八糟,啥也没干成。老师没批评她,而是让她写了个“复盘笔记”,分析哪错了。后来她自己学会了做计划,现在时间管理特别厉害。
再往上,就是“自强”。这步可不只是管好自己,而是要让学生变得更优秀。比如,学生不再只想着“不犯错”,而是给自己定目标,比如“我要考年级前十”或者“我要学个新技能”。这时候,他们不光守规矩,还会主动挑战自己。教育部2024年的数据说,85%的优秀学生都有清晰的目标意识,抗挫能力也更强。这样的学生,遇到困难不会轻易放弃。
自强咋培养?老师得帮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比如,有的孩子数学不好,但特别会讲故事,老师可以让他参加演讲比赛,给他信心。学校也得给机会,比如搞些社团活动、职业体验课,让学生试试不同的路。我有个表弟,高一那会儿觉得自己啥也不会,挺自卑。后来学校开了个机器人社团,他跟着学编程,慢慢找到兴趣,现在都拿了全国比赛的奖,整个人自信得不得了。
自强这步,老师得像个“教练”,不是光教知识,而是帮学生找到方向。比如,学校可以搞点“生涯规划”课,让学生想想自己将来想干啥。老师还得多鼓励学生试错,别怕失败。我有个同事的孩子,高中时想学吉他,老失败,差点放弃。老师跟他说:“失败是正常的,慢慢练就行。”结果这孩子练了一年后,学校晚会上弹了一首歌,赢得满堂彩。现在他还组了个乐队,特别有干劲。
说到这儿,得说说家庭的作用。家长不能光盯着成绩,得跟学校一起,帮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比如,家长可以多问问孩子“你喜欢干啥”,而不是老说“你得考多少分”。我有个邻居,孩子特别爱画画,但家长老觉得“画画没用”。后来学校开了美术社团,孩子画的画得了奖,家长才开始支持。现在这孩子考上了艺术学院,家长逢人就夸。
这三步——他律、自律、自强,是一步步来的。他律是基础,帮学生懂规矩;自律是关键,让学生管自己;自强是目标,让学生活出精彩。老师和家长得配合,根据孩子的特点,慢慢引导。教育部2023年的调查说,90%的学生在有明确引导的学校里,成长得更快。所以,学生管理不是“管”住学生,而是帮他们找到自己的路。
中国这几年在教育上花了不少心思。比如,2022年“双减”政策后,学校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光看成绩,还看品格、能力。咱们国家的教育理念也在变,从“管人”到“育人”,让学生不仅会考试,还会做人、做事。这点在国际上也挺有名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年的报告就夸中国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成长,培养了不少有创造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