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现代学徒制赋能职业教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本文转自:贵州教育报

    杨福梅

    发展非遗现代学徒制不仅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深化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有特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及非遗保护工作要求的不断提升,加快建设职业院校非遗现代学徒制,对于优化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结构、促进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实现特色化、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非遗现代学徒制赋能职业教育的价值

    (一)破解人才培养痛点,优化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结构

    非遗现代学徒制通过新旧结合的方式,破解职业人才培养痛点,促进构建职业育人新体系。传统的职业教育虽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常常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以及“技能与行业需求错位”等现实困境。而非遗现代学徒制以“校企双导师、工学一体化”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破局路径。一方面,职业院校通过聘请非遗传承人以“带徒弟”方式,将非遗技艺及时间经验融入教学,促使学生获取书本之外的“工匠技艺”,有效提升实践教学深度,使得学生掌握真正的实用技能。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对接,协同制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教师理论讲授与非遗传承人实践知识传递之间的有效衔接,培养既懂理论又会技艺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二)激活专业建设活力,打造职业教育办学新标识

    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享誉度和提升学生就业率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非遗现代学徒制的建设,能够汇集地方乃至全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分析、拆解和理解文化内涵,吸纳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从而打造学校特色课程,有效激活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活力。一是通过非遗学徒制建设特色专业方向,逐渐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办学优势,从而提升院校的社会辨识度和享誉度。二是通过非遗现代学徒制,推动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和联动,共同开发新的课程内容并共建实训场所和基地。在融合办学中,吸收行业前沿动态,不断优化思路和实践模式,使专业发展紧跟时代所需。

    (三)提升地方高校吸引力,赋能地方教育高质量发展

    通过非遗现代学徒制打造的具有特色的职业院校,能够通过扩展社会服务功能,扩大社会影响力,吸引外来学习人员,从而在提升学校影响力的同时赋能地方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是职业院校凭借非遗现代学徒制制定特色项目,与相关高校、社区、公司、企业、非遗爱好者等广泛合作,在助力非遗普及性传承的同时,促进通过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增收,赋能乡村振兴。二是通过与企业、非遗传承人协作,开发非遗相关文创产品、组织非遗表演等活动,推动文化活动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使职业院校成为链接非遗传承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桥梁。

    二、非遗现代学徒制赋能职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是非遗现代学徒制赋能职业院校稳定、高效发展的重要形式。通过多元主体协同方式汇集多方力量办学,能够为职业人才高质量发展提供力量支持。一是通过建立“工作室+专项项目 +特色产品”的模式,构建由非遗传承人、企业、爱心人士等多部门、多主体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高素质人才的传帮带作用。二是由非遗传承人、企业、爱心人士、非遗爱好者、职业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通过全面征询意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增强方案的实用性、精准性和对标性,全面、有效地促进职业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

    (二) 多学科融合打造新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打造多学科融合的新型职业课程体系,是促进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提升思想认知、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全面提升能力的重要路径。一是组建由非遗传承人、高校教师等共同参与的非遗传承专业群,在人才培养前端接入非遗传承人,中端接入高校教师,末端对接文化创意团队、企业等,形成串联式课程体系,促进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二是将非遗精华和经典思想融入非遗特色必修课程、非遗思政课程、非遗地方课程等,推动非遗元素进多学科,扩大非遗精髓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三) 多技能汇集强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高技能职业人才的基础和根基。通过汇集多技能、系统培养职业教师队伍,是确保非遗现代学徒制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一是打造一体化的数字非遗育人平台。在平台开设线上课程、线上答疑、知识普及、专家答疑等窗口与通道,全方位、高效地为职业教师提供非遗现代学徒制资源与非遗学习资源,并通过每周更新打卡等机制促进教师持续学习非遗相关知识,提升理论涵养。二是通过线上虚拟实践、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手段,引导职业教师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取前沿科技体验,推动高端教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夯实职业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根基与技术手段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金项目:本文系2025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课题暨粤黔专项课题“技能贵州导向下职业院校非遗现代学徒制协同共育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2025B122〉的研究成果)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