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与不补课的那些年:我终于承认,错的不是孩子

曾几何时,我深信“补课”是父母尽责的表现,是孩子成功的跳板,是通往好成绩的必经之路。

可十年补课路走下来,我终于明白:

真正的教育,不是“花了钱孩子就得变好”,而是“他愿意学的时候,哪怕慢一点,也能走得远”。

这是一位普通母亲的反思,一段关于补课与成长的漫长回望。

一|那些年,我们在补课的路上,越跑越迷茫

儿子小学一年级时,我就跟着别人家的节奏,给他报了英语班。

别人的理由听起来都很有道理:

“孩子得从小起步才有优势。”“不补课怎么进重点中学?”“985的孩子都这样走过来的。”

于是我也报,线下培训、线上课程、打卡背单词……一样不落。

可结果呢?

背单词三分钟热度,课文记不住就发脾气,越补越烦,越学越怵。

有一次,他丢下单词本崩溃地说:“妈妈,我是真的记不住了。”

我愣在那里,无话可说。

二|我们以为是在“助跑”,其实是在“绑脚”

最令我矛盾的阶段,是四五年级。

儿子对英语产生了明显的抵触情绪。

一方面他嘴上不愿意补,说太累、没用;另一方面又怕落后,说“别人都在学”。

我知道他焦虑,也知道自己焦虑。于是,在“再坚持看看吧”的自我劝解下,我们又补了一年。

可补课就像一场长跑,孩子明明已经气喘吁吁,我们却还往他背上加负。

直到六年级下学期,我终于决定——停了。

三|我停了课,他却第一次考过了七十分

奇迹,在我选择“放手”后出现。

六年级的英语成绩,从以往的四五十分,悄悄升到了七十几。

小升初考试,破天荒地拿到了75分。对很多孩子而言,这可能很普通;但对我们家这个长期“英语困难户”,简直是天大的进步。

我问他:“怎么考上去的?”

他说:“我就是课堂上认真听了老师讲的,然后自己试着查了几个单词。”

我忽然意识到:

原来不是他不行,是我不信他行。

四|初中又报班,我再次栽了跟头

初一开学前,在孩子爸爸的强烈坚持下,我们又报了英语补习班。

“补一补,至少不吃亏。”

可几节课下来,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他上课照旧走神,作业敷衍,单词背不下来就躲。

我试着陪他背单词,他却说:“你别逼我。”

这不是第一次我被“好心办坏事”的反噬击中。

那一刻,我真正明白:

学习这件事,不是我推着他走,而是他愿意往前走。

五|班主任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

有一天,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说孩子英语作业没交。

电话里我们聊了很多。

最后,她沉思片刻,说了一句话:

“其实我带班这么多年,补课和不补课的孩子确实有差距,但那不是成绩,而是学习方式的差距。”

“能靠补课快速提分的,是那批基础好、主动性强的孩子;真正能走得稳远的,是那些能在课堂上消化知识、愿意独立思考的孩子。”

“你家孩子语文很有感觉,他朗读的声音我都记得——说明他是有语言天赋的,只是英语这道门还没推开而已。”

她的话像一束光,照进我心里那些曾经忽略的角落。

六|我重新梳理了“补课”与“不补课”的四大差异

这一夜,我睡不着,翻出这些年我们报过的补习班、用过的单词书、上过的网课,做了一份“清单式总结”。

越看,越沉重:

1. 补课培养的是依赖,不补课练的是专注

补课久了,孩子习惯“等老师讲”“有题型套路”;不补课的那段时间,反而每节课他都格外认真听讲。

2. 补课传授的是技巧,不补课养成的是方法

课外老师讲答题模板、快速提分技巧;不补课后,他开始自己查词、自己推理,哪怕慢,但能留下印象。

3. 补课加重了压力,不补课卸下了负担

补课花费不小,大人期待高,孩子压力大。不补课的那段日子,我们都轻松了许多,甚至偶尔还能笑着一起学。

4. 补课是外推力,不补课靠内驱力

补课像装了一个外部引擎,推着孩子走;不补课时,他在慢慢长出自己的一双翅膀。

七|如果能重来,我想告诉那个焦虑的自己

那天晚上,我在儿子睡着后,坐在客厅里看着他的练习本,翻到他用拼音和词典拼凑出来的一句翻译,眼眶忽然湿了。

如果能回到最初,我想告诉那个一年级时的自己:

别着急给他报班,先好好陪他,看看他自己能做到哪一步。

别急着把他推上快车道,先看看他自己的步子有没有站稳。

别用别人家的节奏,裁剪自己孩子的成长线。

八|写在最后:教育不是一场竞速,而是一次唤醒

所有教育的核心,都是: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而不是给他按下一个“快进键”。

你越催促,他越抵触;你越松手,他越可能自己走起来。

我们要做的,不是永远陪跑,而是在他回头的时候,说一句:

“你想试试看?我在你身后。”

教育从来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场不断修正的旅程。

愿你我都能早一点放下焦虑,放慢脚步,等待那个“正在生长的孩子”。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