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辉
高校思政教育战线主动拥抱人工智能(AI)等前沿科技,深刻变革育人理念、重塑教育模式、拓展育人格局,是构建高质量育人生态、提升铸魂育人实效的时代要求。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是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性创新,驱动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本文聚焦内容供给、教学模式、资源整合三重维度,系统阐述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创新路径。
赋能内容供给与认知深化,夯实思想引领智慧根基。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思政内容建设,推动思想引领精准化、具象化、时代化。一是构建精准化理论武装体系。依托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图谱技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创新理论文献深度解析,智能识别学生专业背景与认知差异,动态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与测评方案,实现“精准滴灌”。二是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资源库。运用AI高效聚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图文音视频数据,将抽象成就转化为可视化叙事与虚拟场景。结合数字技术构建“云参观”重大工程、“亲历”历史时刻的教学模块,使“中国奇迹”可观可感,有力增强学生对制度优势的切身认同,坚定“四个自信”。三是推动文化智能化传承创新。AI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辅助提炼红色文物、英模事迹中的精神内核,生成微视频、互动游戏等新型教学载体。学生通过AI驱动的诗词创作、历史场景复原等实践,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中实现文化传承的时代跃升。
赋能教学模式与评价变革,重塑知行合一智能生态。人工智能重构教与学的关系,推动教学从单向灌输转向多维互动,评价从结果导向转向全景画像,形成“教学评”有机贯通的育人新生态。一是驱动教学模式深度启发化。AI助教承担知识讲解、作业批改等基础工作,释放教师精力聚焦价值塑造;智能系统实时分析课堂氛围与学生反馈,动态优化教学策略。个性化推荐引擎精准匹配学生兴趣与认知短板,生成式AI创设虚拟辩论、历史人物对话等场景,极大拓展启发式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二是激活学生自主建构动能。XR技术构建历史场景模拟沙盘、社会问题推演平台,使学生从“旁观者”转为“参与者”。AI创作工具降低微电影、红色剧本杀等主题创作门槛,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深化价值认同;自适应学习平台智能调节挑战难度,持续激发学习内生动力。三是构建多维度智能评价体系。突破传统纸笔测验局限,AI对学生在线讨论的情感倾向、实践报告的创新价值进行语义分析,融合课堂表现、协作能力等多源数据生成“数字画像”。这种过程性、表现性评价真实反映育人成效,为精准教学干预提供依据,切实发挥评价的引领作用。
赋能资源整合与场域拓展,构建全域联动协同格局。人工智能作为关键连接器,有力打破思政教育时空壁垒,推动形成校内外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的“大思政课”生动局面。一是智能化融通“社会大课堂”资源。建设智能资源调度平台,精准匹配校内需求与红色场馆、行业模范等社会资源;基于LBS技术为学生智能规划实践点位,“智慧场馆”导览系统提供个性化讲解。AI驱动的社会调研工具提升实践研究质效,促进校地、校企在项目开发、导师互聘中的深度协同。二是创新建设虚实融合实践场域。运用AI+XR技术构建重走长征路等高仿真场景,突破物理限制开展高风险实践训练;“社会实践智能导师”在真实调研中提供实时支持;跨地域协作平台汇聚优质实践成果,形成共建共享的资源生态。三是打造人机协同育人共同体。覆盖学校、家庭、社会的智能化协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活动联动;多源数据分析为思政工作优化提供决策支撑;“AI德育导师”与教师形成课外育人合力,校友、行业榜样通过智能平台有序参与,织就强大的育人支持网络。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来源: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