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科普游”是个好路子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

杨国营

  “打卡拍照”“到此一游”……不少人国庆中秋长假游玩只图一乐呵,这无可厚非,但如能在旅行中顺便学点科学知识和有用技能,触摸一下大自然的温度,显然最好不过,对青少年学子而言更是如此。

  日前有媒体报道,国庆假期,杭州市余杭区青山村的环保情景剧《林中物语》热闹上演,观众手持雨棍模拟自然之声;“夜观昆虫”课程中,孩子在亲手触摸自然中感知生命奥秘……县域“科普游”以“寓教于游”的创新形式,为科学教育开辟了一条新路。

  县域“科普游”的关键价值,在于实现了旅行放松与科普学习的兼顾。制作自然立体书理解生态平衡,在矿坑景观中学习地质修复知识,亲手开蚌取珠体验珍珠养殖产业等,这类“玩中学、学中悟”的模式,让科普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探索”。这与陶行知先生“大自然是一部活教材,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的教育观念无比契合。他曾提出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当下很多家长,真应好好学习体味一下陶行知先生朴素话语背后的真知灼见。

  反向观之,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是不少孩子的主要活动轨迹,书本、试题和电子屏幕占据了他们大量时间,导致他们缺少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在此背景下,“科普游”更显得弥足珍贵。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有关文件为“科普游”做了很好的政策指导和行动指南。2025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中提出“全面统筹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自然场域、科技企业等,为学生构建多类型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区域内学校定期开展校外科学探究实践活动”。2023年2月,湖南省教育厅等7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双走进”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组织学生到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探究式、场景式、体验式科普实践活动”。“科普游”正是相关政策的生动落地,而寒暑假、国庆长假等假期则成为孩子们亲近自然、提升科学素养的“黄金时间”。

  当然,“科普游”重在“科普”而不在“游”,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挖县域特色资源,打造“一县一品”的“科普游”IP。例如,将本地的自然景观、工业遗产、传统技艺等转化为专属科普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让青少年学生每一次都有独特收获。同时,要强化课程设计,确保科普内容的专业性与趣味性。当前部分“科普游”存在“重体验、轻知识”这一不足,有必要邀请科学家、教育专家参与课程研发,如为“夜观昆虫”课程配套生物知识手册,为开蚌体验设计珍珠形成原理等知识讲解环节,让孩子们既玩得开心,又学得扎实。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0月13日 12:37[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