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全国数据要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广州职业技术大学举行。尽管筹备时间不足一月,这场会议却吸引了多家政府单位以及来自全国的一百多家院校和企业参与。不少因错过报名时间而未能“入围”的学校和企业,仍不惜打“飞的”奔赴现场,只为在这一新兴赛道抢占先机、共同合作。
人才“断档”的隐忧
大会现场,政、校、行、企四方代表济济一堂,共同见证全国数据要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启动。该共同体由中电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与广州职业技术大学三方联合牵头发起,旨在汇聚产教优势资源,精准破解数据要素领域的人才瓶颈,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尽管报名早已截止,但来自福建、广西、云南、四川、北京、河北、陕西、江西、海南等全国多地的高校与企业代表仍热情不减,原本仅能容纳200多人的会议厅座无虚席,现场气氛热烈,远超预期。
“尽管筹备时间非常紧张,但仍有超过一百家单位积极响应、踊跃参与,这充分反映出各界对数据要素这一新兴领域的强烈期待。”广州职业技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杨鹏透露,从会前与同行机构的交流中,已能深刻感受到各方对数据要素人才培养的紧迫需求。
为何一个共同体的成立能吸引如此广泛的关注与支持?答案深植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图景之中。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突破57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2.2%。全国数据相关企业数量超过40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涉及数据业务的比例高达37%。然而,与产业端“热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才端高达2500万至3000万的巨大缺口,尤其是创新型、复合型与实战型人才严重短缺。
政策层面的信号同样清晰而紧迫。2024年,人社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强调要通过深化产学研融合、建立健全职业标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等路径,全面提升数字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此背景下,共同体的成立正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与系统落实。
然而,产业繁荣的表象之下,人才“断档”的隐忧依然如影随形。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研究处副处长李利利指出,当前数据要素领域的人才供给仍远远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节奏,创新型、复合型、实战型人才的紧缺,已成为制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成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正是破解这一结构性难题的重要探索。
“再先进的数据基础设施,如果没有懂数据、会运营的人才去使用和管理,也终将失去灵魂。”中国电子云华南区副总经理王璁玮强调,发起共同体不仅是一份行业责任,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承诺。企业将积极开放自身技术能力,提供真实的数据基础设施作为教学与实践支撑,并致力于推动“职教出海”,将中国在数据要素领域的人才培养经验推向全球舞台。
如何避免“一阵风”?
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构建“一体两翼”工作格局——以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为主体,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两翼”,为职业教育改革绘就清晰的实施路径。在这一政策下,2023年,全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近千个产教融合共同体。然而繁荣背后难掩尴尬:不少共同体停留在“挂牌仪式”“文件合作”层面,校企“拉郎配”后缺乏实质内容,并未持续运转。
面对“重挂牌、轻融合”的行业痛点,这个新成立的共同体将如何破局?
共同理事长单位之一、中国电子云代表王璁玮给出了务实回答:“我们将实打实地投入资源,从共建实训室、联合培养师资这些基础环节扎扎实实做起,让校企交流从‘偶尔走动’变为‘常态互动’。”更关键的是,面对市场对实战人才的渴求,企业将把真实项目引入人才培养流程——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受贴近产业的技能训练,随后无缝对接企业项目岗位,在真实场景中历练成长。
王璁玮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们共同体内有近百家企业和学校,它们不应是孤立的点,而应编织成一张‘蜘蛛网型’的能量合作网络。真正的产教融合不是某家企业与某所学校的‘双边联姻’,而是整个产业界与教育界在共同规则下自由组合、多元互动。只有这样,整个生态才会真正繁荣。”
对高校而言,共同体平台恰恰解决了产教融合“载体缺失”的核心难题。广州职业技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杨鹏表示,学院大数据技术专业群刚入选第二期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正需要这样一个汇聚产业力量的平台。未来,共同体将建立常态化运作机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定期发布企业需求与政府资源,让成员单位在共享中共同成长。
“过去我们的培养更侧重技术本身,而对数据要素的规范管理、合规使用关注不足。”杨鹏坦言,“现在,我们希望借助新兴赛道,让人培方案全面对接企业真实需求,最终助力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文、图 | 记者 崔文灿
视频 | 记者 崔文灿 实习生 岑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