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疯狂“鸡娃”,等孩子没了后劲,那才叫后悔莫及!

看过一个调查:那些被日程表填满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很多人都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多学一点,总没坏处。

特别是一些自身条件普通的家庭,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指望他靠学习改命。

我们也常听一句话:“现在逼孩子一把,将来他会感谢你。”

但凡事都有个度,不是所有的高投入,都能换来高回报。

加上现在培训班的宣传无孔不入,升学竞争显得无比激烈。在内卷的环境里,孩子被过早透支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如果你多留心,会发现一个现象:你还在疯狂“鸡娃”,孩子没了后劲,那才真叫后悔莫及!

在小区里,听过一位妈妈的唠叨。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她家孩子小时候很聪明,古诗背得快,算数也领先。

于是她给孩子报了奥数、英语、作文、编程,周末排得满满当当。一开始,孩子成绩确实冒尖,她也觉得钱花得值。

可到了小学四年级,孩子开始拖作业,上课走神,一提学习就烦躁。

有一次,竟然把试卷藏起来,谎称老师没发。她气得不行,打了一顿,孩子哭着说“不想学了”。

我们都知道:“欲速则不达。”

一个孩子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厌恶,你再使劲,也是事倍功半。

问题是,家长投入了那么多金钱和精力,明明是想孩子成才的,为什么结果却背道而驰,这最让家长难以接受。

孩子呢,也许一开始是愿意学的,但在不停的催促和压力下,那份内在的好奇心就被磨没了。等发现孩子眼里没光了,再想补救,就难了。

早期开发,后期乏力,这模式不改变,那么小时候看起来再聪明,也和最终成才,关系不大了。

听过一句老话:“磨刀不误砍柴工。”

不懂得让孩子歇一口气的家长,自己心里也难免焦虑。尤其是看到别人家孩子又拿了什么奖,心里一急,又给孩子加码。

一个家,如果话题只剩下学习和成绩,亲子关系肯定好不了。孩子感受不到温暖,努力的后劲,自然就断了。

为什么过度的“鸡娃”,反而会毁掉孩子的潜力呢。

在教育学界,有一个经常被提到的“习得性无助”理论。

大概意思是,当个体反复经历无法逃避的失败后,会最终放弃努力,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把这理论放到孩子学习上,就明白了孩子面临的任务难度、父母期望与自我动力之间的关系了。

分三种情况来看。

第一,孩子跳一跳能够得着,完成后有成就感。他会觉得学习有意思,愿意继续探索。

第二,任务总是太难,时间总是太满,他反复体验挫败。最后他觉得再努力也没用,干脆躺平。

第三,任务适中,有学也有玩,压力处在合适区间。他能看到进步,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积极性就能一直保持。

说得更直白点,家长逼孩子学习,内心是有动机的——期待孩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家长期待看到教育投入的效果。效果要持续向好,不是提前枯萎。

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动机,而孩子感受到的只有痛苦和压力。亲子不同频,家庭不矛盾,才怪。

回到核心问题,看家长为什么停不下来“鸡娃”。

其实很多家长也心疼孩子,但他们更怕孩子未来阶层跌落。根本原因不在“大方向”上,而在“小细节”上。对成长规律的无知很严重。

古语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家长若能真正回顾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无效投入,并且正在消耗孩子的未来。

书架上,很多辅导书,只写了个名字,或者做了前几页,就再没动过。

一个兴趣班,报名时觉得能培养气质,但孩子上了两次就喊无聊,学费白白打了水漂。

有时候攀比心上来,看邻居孩子学了钢琴,生怕自己孩子落后,立马也买一台。结果钢琴放了几年,成了最贵的家具。

还有那些线上课程,以为占了便宜,其实孩子根本没时间看,只是买了个心理安慰。

统计一下,几年下来,十几万的花销是有的。钱分散地花出去,不觉得肉疼,但效果,几乎是看不见。

烧钱的类别,无非几种:盲目跟风,别人学啥我学啥;被焦虑驱使,觉得不报班就是耽误孩子;把“为孩子好”当成唯一标准,忽视了他的真实感受……

家长也纳闷,明明付出了所有,孩子却不领情,成绩还下滑。其实这是看不透教育的本质,对成长规律缺乏敬畏。

懂教育的家长,都在做“减法”。

减,是减掉不必要的培训班,留下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一两个。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才有长久的自驱力。

缓,是放缓追赶的脚步,允许孩子发呆、玩耍、犯错误。童年的留白,比知识的填满更重要。

静,是静下心来观察孩子的天赋所在。不是每棵树都能长成参天大树,找到他适合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

从长远来看,人生的马拉松,拼的是持久的耐力和健康的心态。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能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人。家长保护好孩子的内驱力,就是最好的投资。

一个家庭里,家长若能放下焦虑,尊重孩子的节奏,就是给了孩子最宝贵的成长礼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没有哪个孩子能靠拔苗助长成为栋梁,但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阳光下枝繁叶茂。

校对 庄武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