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米长的《锦绣成都》剪纸长卷、航天育种培育的近200斤特大南瓜、“宝墩模型”和“农博园沙盘”、还有耘动智行车、水循环系统……你敢相信,这些让人惊叹的装置或产品,都来自于中小学生们的劳动教育成果。
10月11日,2025年成渝劳动教育课程创享集暨成都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会在成都举行。此次活动由四川省教育厅、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共同指导,成都市教育局主办,聚焦于劳动教育对生命成长的整体性重构,旨在进一步破解劳动教育资源分散、流于形式化、社会协同不足等现实问题,探索劳动教育从“课程活动”向“育人生态”的系统升级。
成果“摆摊”,教案“赶集”
让优质课程流动起来
在外场举行的创享集上,成都23个区(市)县的中小学师生带着劳动教育课程及成果作品集中参展。现场的四大主题特展和40个主题展台中,汇集了近200个由各校自主研发、可学可用的劳动校本化课程展示,紧扣着成都“天府粮仓”、非遗文化、“奋进中的创新创造之城”“公园城市”等特色和名片。与此同时,创享集上还设置了重庆市劳动教育专题展区,这也是成渝两地劳动教育成果首次大规模集中亮相。
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在成果摊位,学生都摇身一变成为了“小摊主”,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作品拿来义卖,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选购。摊位上,从非遗技艺漆扇、剪纸,到自创配方的烘焙点心与中草药香囊;从环保手工皂、蚕锦织品,到自主组装的微型净水器和充满想象力的3D打印玩偶——琳琅满目的作品跨越传统与科技,涵盖非遗手作、文创设计、科技融合与农创产品等多个领域。
更具创新的是,此次创享集展示课程案例都会在线上同步展示。现场的老师则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共享币”购买心仪的课程资源,旨在让优质的劳动教育课程实现跨校流动。“我们希望构建一个课程资源的共享循环系统,让优秀的创意在全市流动起来,实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成果的跨校共享。”活动主办方有关人员表示。
先行示范,拓展深化
成都全市校均开设劳动课程,学生选修率达98%
在内场举行的2025年成都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会上,也是亮点纷呈。来自教育界的相关领导与专家学者,围绕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与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此外,一系列劳动教育成果与创新举措也在推进会上密集发布。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近年来,成都不断深化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在课程体系创新、社会资源协同等方面的先行示范作用。
据现场发布的《成都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报告2025》,成都已形成了市县校三级推动劳动教育组织体系,13个试点区县和94个试点学校逐步形成“试点+示范”层级推动的工作模式;全市校均开设劳动选修课程5门,学生选修率达98%,其中融入成都元素的特色课程约占35%。
此外,在推进会上,由成都劳动教育优秀课程案例分类汇总形成的《成都市中小学优秀劳动课程案例集》正式推出。《成都市中小学劳动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也正式发布,根据该计划,成都将系统推进“劳动即生活”“劳动即创造”“劳动即成长”行动,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教师队伍体系、实践场所体系和劳动评价体系,最终形成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参与支持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保障有力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格局。
成渝劳动教育共同体也在推进会上宣布成立,据了解,该共同体将突破传统行政区划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动态调配与高效流通,形成“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师资互通、学生互联、科研协同”的有机生态系统。
封面新闻记者 杨旭斌 图据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