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童年最大幸福:被允许做3件“无用之事”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童年被允许玩着长大的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拥有幸福感的孩子。

但在家长看来,“玩”却是最无用的事情

看手机眼会“瞎”,看手机学习却能“护眼”;

买漫画书没钱,买四大名著必须买原版、正版;

幼儿园只负责玩的,给钱也不上,如果能教点知识的,花多少钱也愿意。

有一位幼儿园园长曾说:做教育这么多年,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孩子每天都在玩儿吗”?

当得知答案是“以游戏为主”时,家长就各种的抱怨:不学拼音吗?不教加减法吗?上小学跟不上咋办?人家都教,为啥咱学校不教呢?

玩与学,在大人眼里就是对立的。

事实上,无论是游戏也好,玩耍也好,这些在父母眼里看起来“无用”的事情,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重要。

不仅能培养孩子各项能力,也能让孩子在童年中找到幸福的力量

一个孩子童年最大的幸福就是:被允许做这3件看起来“无用的事情”

一:允许孩子做“无聊的事情”

在大人看来一些很无聊透顶的事情,实则蕴藏着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

每年暑假,爷爷奶奶都会带浩源哥俩去海边度假。

挖沙、玩水、堆城堡……即便都是小学生了,仍然玩得不亦乐乎。

但很多家长是不允许孩子玩这些的,无聊幼稚不说,还容易把衣服弄脏。

不过,从心理学上来说,玩沙玩水其实对孩子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

1:感官刺激带来敏锐的感知觉

水和沙是无形的,但又是多变的。通过触摸不同质地的沙子,不同温度的水,给孩子带来不同的感官刺激,从而锻炼敏锐的感知觉

2:锻炼精细动作和协调能力

都说“手是人的第二大脑”,孩子在抓、拿、握、捏的过程中,手部的精细动作和肌肉协调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从而促进脑部发育。

3:想象力和幸福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

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

无论是用沙子堆城堡还是过家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从样式到布局,从语言到动作,都需要孩子的精心设计和安排。

尤其现在家长几乎不让孩子做家务,但通过这样的游戏方式,不仅锻炼了想象力,还让孩子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体谅大人,同时也让孩子体会到了真正的幸福感

二:允许孩子看“无用的书”

梁文道在《悦己》中说: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以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样的时刻。

漫画不能看、小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不能看

在父母眼里,适合读的书只有学校的必读书目,其他书都是无用的。

之前我也这样认为,漫画啥的从来不买,耽误学习,没啥“营养”,但从去年开始哥哥让我对“无用书”有了新的认识。

已经上五年级的哥哥,仍然对漫画情有独钟。

不过因为漫画书,他学到了很多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也因此爱上了的历史

所以,现在我对孩子买书得唯一要求就是:只要书中内容是健康积极的,都可以买。

毕竟,兴趣才是开始阅读的钥匙

三:允许孩子学“无用的爱好”

你有没有给孩子扔过奥特曼卡片、乐高、洋娃娃?

尤其是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时候,是不是第一时间想到是这些东西惹的祸

所以,无论孩子有多喜欢,多么宝贝也没商量,结局只有一个字“”。

这样的事情,浩源妈妈就干过,直到看到一张特殊的寻物启事,我被感动了。

竟然有妈妈为孩子丢失的奥特曼卡片张贴寻物启事。

我想,这位妈妈找回的不是那些卡片,而是孩子能够被大人理解的那种幸福感。

父母觉得孩子画画、跳舞是浪费时间,有那功夫不如多刷套卷子。

却不知道,孩子的好成绩就是家长所谓的那些“无用的爱好”带给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自信换来的。

每个孩子的童年里都有一些自己特殊的爱好和痴迷的事情,这是他们幸福感和愉悦感的源泉。

我们可以不理解,但请不要打击制止。

当下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养分。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书中指出: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一个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孩子就该有个孩子的样儿。何为有用?何为无用?这其实并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浩源妈妈觉得,只要是正确的,能让孩子感到快乐、幸福的,都是有用的……


(教育责编:拓荒牛 )